--奶牛生产强县。以禹城市、临邑县、陵县、齐河县、平原县、乐陵市、武城县为重点,推进奶业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进程,增加青贮饲料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奶牛生产合作化率达到100%,奶牛单产达到6000公斤以上,鲜奶优质率达到95%以上,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奶源生产基地。
--肉牛、肉羊生产强县。发挥鲁西黄牛、鲁北白山羊产区优势,以沿黄河和沿高速的齐河县、禹城市、陵县、临邑县、乐陵市、武城县、庆云县为重点,建立健全肉牛、肉羊改良体系,良种率达到80%以上;搞好科学规模育肥,发展出栏百头(只)以上规模养殖场600处,高档牛羊肉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提高现有企业加工能力,提高牛羊产品高端市场份额,打造全国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实现牛羊肉出口。
--肉禽生产强县。以庆云县、禹城市、临邑县、德城区、平原县、陵县、宁津县为重点,大力发展肉禽(肉鸡、肉鸭)标准化规模饲养。支持加工企业通过建设生物安全隔离区和实现产业化经营,彻底解决疫病和药残,提高产品加工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肉禽养、加、销一体化经营率达到95%,品牌销售率95%,并实现批量禽肉产品出口创汇。
--蛋禽生产强县。以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禹城市、陵县、齐河县、宁津县为重点,扶持养殖场、区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稳定并逐渐扩大蛋禽(蛋鸡、蛋鸭)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重要鸭蛋和鸡蛋生产基地的优势。
--特种养殖强县建设。以武城县、宁津县、禹城市、临邑县、乐陵市、平原县、庆云县为重点,大力扶持德州驴、肉鸽、兔、郎德鹅、狐狸等特色养殖和优良畜禽保护与开发,逐渐形成一批有名气、有规模、上档次的特种养殖基地,扩大增收门路。
--黄三角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以乐陵市、庆云县为重点,按照生态循环化和养殖标准化的要求,对生态养殖基地、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区的粪污处理利用、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等进行扶持,逐渐形成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新优势。
(四)加强畜禽产品及其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德州牌扒鸡、中澳牌鸭产品、鲁西牌牛肉、大蔡牌禽产品等现有品牌;依托光明牌牛奶、双汇和金锣牌猪肉产品、六和牌禽产品、雨润牌禽产品等知名品牌优势,逐步叫响“知名品牌德州造”。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逐步实现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积极依托品牌开拓市场,利用市场扩大和宣传品牌,实现相互促进。
(五)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管理关系,完善机构队伍,改善设施条件,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尽快实现动物防疫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加强对饲料、兽药、种畜禽、奶站、出口企业等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的监管,切实保障畜产品安全卫生。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综合运用各类资金,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继续加大对“品质畜牧业示范区”创建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和落实好上级涉牧资金和项目;创造条件,扩大对畜牧业的金融贷款;支持创办建立现代畜牧业发展投资和担保机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发展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探索建立不同畜禽品种的保险制度。
(二)创新组织形式。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积极创新组织形式。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工厂化养殖,建立自备养殖基地,实现养殖与加工一体化;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实行统一服务等方式,与养殖农户形成紧密关系,结成“企业+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各类畜牧合作社,将分散的殖场、区联合起来,共同与加工企业或销售市场实现对接;倡导成立各类畜牧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生产,实行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促进畜牧业更健康发展。
(三)加强畜牧科技应用和推广。通过项目推广、示范带动等形式,积极培育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推广规模化、工厂化综合养殖技术,实现更多先进畜牧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科技在畜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引进畜牧人才,加强对基层兽医科技推广人员和养殖户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从业者和养殖者科技素质。
(四)加强对畜牧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要研究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严格考核奖惩。要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切实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资金、土地、融资、风险等突出问题。发改、财政、科技、国土、金融、保险、畜牧兽医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全市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附件2:
德州市蔬菜产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为加快振兴我市蔬菜产业,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蔬菜产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蔬菜常年播种面积200万亩以上,总产量600多万吨,总产值80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14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共有7个县(市、区)被农业部列为设施蔬菜优势产区,60%的乡镇种植蔬菜,菜农200多万人。一是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已形成平原县的西片黄瓜、中片番茄、东片西葫芦等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20万亩,宁津县东部韭菜、黄瓜等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万亩,齐河县南部的西瓜、番茄、芹菜等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万亩,武城的食用菌生产基地600万平方米,以及禹城市的20公里绿色蔬菜长廊等众多规模较大的蔬菜基地,其中武城县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乡”。二是产业素质明显增强。蔬菜设施栽培实现了从小拱棚、大中拱棚到日光温室梯次发展,引进各种蔬菜新品种上百个,建立了一批试验示范基地等,全市蔬菜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三是蔬菜质量明显提高。大力实施“绿色餐桌工程”,全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蔬菜品种达40个,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种16个,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种7个。“德州”西瓜、“杲牌”黄瓜、“陵县”西葫芦、“东崔”韭菜、“齐欧”番茄等一批蔬菜商标获得注册,并逐渐进入京津济高端市场,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高。四是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德州黑马蔬菜批发市场、德城区岳杲铺蔬菜批发市场、宁津县东崔蔬菜批发市场、临邑县临南蔬菜批发市场、平原县王杲铺蔬菜批发市场、中国武城辣椒城等6家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定点批发市场。市级蔬菜加工企业1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全市蔬菜经济合作组织50余家,蔬菜定单销售率60%以上。五是示范区创建成效显著。2009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提升品质、安全高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的优质蔬菜示范区创建活动,全力推进了10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内新技术应用率达90%以上,蔬菜产量增长20%,效益提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