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林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1)林地保护。林地保护规划:积极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促进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林地转非。“十二五”期末全市林业用地面积控制在60400公顷以内,“十二五”期间林地转非林地指标每年控制在200公顷以下;四旁有林地面积到2015年达到35840公顷,远景规划到2020年达到39800公顷;森林覆盖率到2015年达到37.5%,远景规划2020年达到38.3%;严格控制林木采伐,每年森林、林木采伐量控制在1万立方米以内,期内活立木蓄积年净增长率达4%以上,期内消灭林中空地。封山育林工程:根据《东莞市封山育林规划设计方案》,继续做好20.5万亩封山育林区各项设施建设,更新、补充、完善封山育林警示牌和铁丝网,落实68名专职护林员工资待遇,并对68名专职护林员每年进行1次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继续做好封山育林宣传,推动广大群众护绿、爱绿意识转变为自觉行为,保护我市森林资源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2)林木保护。古树名木保护:设立保护机构,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健全档案,明晰挂牌;加强监测,管护到位;加强执法力度,有效保护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实现古树名木保护率98%以上,年死亡率控制在0.2‰以下。长生树普查建档:从2010年4月至2011年,全面完成全市范围内长生树普查建档工作,并制定有关保护办法,保护绿化成果。长生树的保护措施,参照古树名木保护实施办法,由各地制定相关措施,加强保护。
(3)森林防火安全体系。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继续完善我市生物防火林带网络建设,对防火林带密度偏低的镇街加强林带营造;对林区面积超过3000公顷的镇街继续营造林带,增加林带密度;在果园、田缘、山脚、路旁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新造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生产、生活用火引燃森林;加强抚育受天气、虫害以及地壤条件影响生长而尚未成林的幼林带和2006年以前种植的部分老防火林带。全市需新造生物防火林带92公里(林带建设宽度14米,规划林带建设面积128.8公顷),抚育生长缓慢的幼林带和部分老防火林带419.69公里。森林消防系统建设:在森林公园主景区、自然保护区等集中连片200公顷以上的林区,选择离天然水源近且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地方,根据地形条件,建设45个可蓄水100-40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总蓄水量约达3760立方米),条件合适的地方铺设地下供水管道14公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贯彻“以防为主,综合治理,以人为本,科学扑救”的方针,建立生态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和预报预测制度,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防火体系建设区域主要为东部的山地森林生态区和中部森林公园面积较大,与外市、县接壤较多的山头地块,以及全市森林综合火险三级区。通过加强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林火监测系统、国家级森林扑火物资储备库、林区通信网络建设、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确保每年的森林火灾受害率在0.4‰以下,每年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小于20公顷,保证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4)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建立森林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对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预防与控制由被动消极的救灾型转向主动、积极的预防型;由治标型向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转变;从单一的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向综合的营林措施和生态控制防治为主转变,实行无公害防治,减少对森林环境的损害。具体做好以下六项工作:一是对外来物种的引进、种苗调拨运输进行严格的检疫,加强有害生物来源监控,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物种进入我市,保证森林资源具备健康的生长环境;二是加强有害生物防治队伍建设,充实防治力量;三是完善市级植物检疫机构,加强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的合作,加大对种子、苗木、花卉、木材、果品的检疫检查,共同把好植物检疫关;四是建立有效的有害生物监测机制,提高对有害生物的快速反应能力;五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实施生物防治、以虫治虫,少用化学防治,避免污染森林和水源;六是营造地带性阔叶混交林,增强森林自身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十二五”期末,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主要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达100%,监测准确率达90%以上。
3、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森林公园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林业建设的开展,特别是“3S”技术在林业上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项目以2011年SPOT影像作为信息源,对SPOT影像进行分类解译,准确获取最新的森林资源数据,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建立东莞市森林公园资源信息数据库,并以ArcGIS 9.2为平台,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公园内森林资源信息的动态管理、三维立体显示等功能,提高森林资源的管理水平,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