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3、具体目标

  (1)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控制1103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全面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的多效益林业体系,以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建设、森林公园建设、绿道网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农田林网建设、黄旗山城市公园林相改造、珍稀树种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等工程。建设以地带性森林群落恢复为目标、树种结构良好、具有多效益的高效生态公益林体系,保证“十二五”期末生态公益林面积不低于25485公顷。

  (3)抓好林业科技工作。以科技在林业现代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撑为核心,以适用技术开发研究为重点,以科技成果推广为突破口,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的科技支撑力度,提升科技在我市林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建立和完善符合市情的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成效。

  (4)改善林业生态状况。到2015年,森林生态等级一、二类林比例为92.5%,一、二类林比例增加0.63%;全市森林(林木)健康和较健康的森林(林木)面积达99.2%;具有最高的乔木树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次生常绿阔叶林面积继续增加;全市森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2434.5万吨、固碳663.95万吨,全市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总量为17839.25万吨、总碳储量为4865.25万吨;全市森林植被释放氧气196.8万吨,全市森林植被释放氧气总量为1845.5万吨;全市森林储能量2940.4亿兆焦,全市森林储能量总量为44040.6亿兆焦;全市森林生态环境效益总量达到68.02亿元。

  4、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指标

  (1)林业生态建设目标。通过分析东莞林业发展现状、潜力,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总目标,根据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的承受力需求,确定东莞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指标。
  (2)林业科技发展目标。研究创新方面:提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需要的关键技术和造林模式;提出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技术体系;初步揭示森林植被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等重大科学理论问题;引进和培育10-20个速生、优质、高效的优良珍贵树种及相应配套技术;申请或授权专利数保持在1个或以上。推广示范方面:建立较完备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广3项或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将东莞市林业科学园建成省级林业科研示范基地。标准化建设方面:建立1-2个省或市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成20公顷或以上珍贵树种高效栽培标准化基地,制(修)订2个以上省级地方林业标准,初步形成完善的林业标准体系。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和引进2-3名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学科带头人,培养5名在省林业重点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培训15名从事技术推广与科学普及的科技人员。条件建设方面:建立6个森林生态野外长期定位监测站点,初步建成我市的森林生态效益监测平台。建成1个市级林业重点实验室,营建多个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母树林、种质资源保存林,完善市林业种苗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十二五”主要建设规划

  1、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1)水源涵养林建设。水源涵养林是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改善水质而设置的林种。我市地处东江流域,过境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江河两岸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污染比较严重,有可能面临水质性缺水问题。我市林地资源并不丰富,需要加强林地保护,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发挥森林“绿色水库”功能,以林丰水、以林保水、以林养水、以林净水。规划目标:2011年至2015年,每年建设水源涵养林1333公顷,5年时间共建设功能良好的水源涵养林6665公顷,每年建设的幼林要求连续抚育3年,确保造林成效。水源涵养林要以地带性阔叶树为主导树种,实行多树种混交,改善水源林树种结构,森林群落具有生长稳定、层次结构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涵养水源能力强等特点。建设范围:全市中小型水库、石马河流域两岸集雨范围内的林地。建设内容:现有水源涵养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态功能等级仍然不高,虽已达到生态市一、二类林80%以上标准,但还需加快水库周边水源林林分改造,继续提高林分质量、森林水源涵养和生态防护功能。各镇街应根据属地森林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封育、补植、套种改造等方式,尽快完成辖区范围内水源涵养林年度建设任务。建立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减少区内人为活动,通过林业措施保护植被,保障水源地的安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