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完善建设,积极参与,科普推动能力明显提升。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的林业科普活动。举办“生态林业与宜居城市建设”等科技创新论坛,建立东莞市林业科技信息网和东莞市古树名木信息查询网,并使之成为展示林业科技风貌、提升林业形象的重要窗口。
(4)贴近社会,强化服务,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成立广东省东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使森林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评价、林业发展规划编制、营造林设计监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成为林业科研机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5)加大投入,重点发展,科研保障条件逐步完善。加强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野外调查数据的采集能力和室内测试分析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引进植物学、森林培育、林业信息技术等专业科技人员多名,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中青年骨干带头,年龄、知识及专业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6)重视交流,优势互补,科技合作能力逐步提高。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华南植物园等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紧密联系,组织联合攻关和科研协作,不断拓展科研的深度和广度。
7、强化林业信息管理,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全市林业信息员网络,保证林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财务资产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对资产的流出和流入进行严格妥善管理;从森林生态效益、主要景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及人体舒适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等3个方面进行数据收集和整合分析,全面评估我市森林生态状况;完成大岭山森林公园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森林资源调查形成的大量基础数据和图件资料进行综合管理,科学指导林业规划设计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8、启动公园绿道建设,构建城郊休闲绿网
珠三角区域绿道2号、5号线分别经大岭山森林公园和大屏嶂森林公园,其中途经森林公园辖区段由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建设,两大森林公园绿道总长50.4公里,是珠三角区域绿道东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底,全面完成省立绿道主线段31.5公里绿道建设,建成4.7公里环湖自行车支线段绿道,安装绿道标识系统117套,建成具备访客中心、卫生间、自行车出租点等3项基本功能的驿站6个,改造绿道两旁绿化面积17.3公顷,全面完成绿道游径、绿化、标识、驿站“四个百分百”建设的任务。
(三)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现代林业建设为构建生态绿城、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在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社会发展新趋势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资源量偏低;森林质量不够高,树种、林种结构较单一;林相不够完整,一些果林还存在荒废或失管现象;生态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林业发展不平衡,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等。
二、社会发展对林业需求的分析
(一)林业发展需求分析
1、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对生态林业的需求
东莞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蓬勃生态魅力的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秉承“环境取胜、以绿为魂”的理念,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悉心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体,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森林生态体系,坚定不移地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切需要生态林业解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工程中的许多重点、难点问题,构建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
2、林业现代化建设对生态林业的需求
林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建设过程,是以生态理念指导林业、科技创新支撑林业、生态文明促进林业、现代制度保障林业,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为实现我市林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必须重视生态林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林业的需求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既是吸收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发展林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佳途径。为有效推动碳汇林业和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护生态安全,必须加强森林保护,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必须科学管理森林资源,发展生物能源,建立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积极开展森林服务功能评估和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