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具体工作要求
(一)明确工作进度。按照中央要求,在2011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清理、核实、认定和剥离工作,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1.10月31日前,全面完成所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各地要按照债务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县(市、区)政府要统一组织审计、财政、卫生、监察等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对每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项、每笔债务认真清理核实,剔除不实债务,锁定实际债务,并将核定后的基层债务情况和相关证明材料上报设区市财政部门。
2.11月20日前,各设区市组织财政、卫生、发改等部门的相关人员按不低于30%比例核查具体债务,并将审核汇总的所辖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情况和相关证明材料上报省级财政部门。
3.12月15日前,省级相关部门对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情况进行重点抽查,全面完成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
4.12月31日前,将核实认定的债务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剥离给当地政府;当地政府要按债务协议,如期偿还结清各项债务。
(二)明确化债主体。按照举债主体、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对债务进行分类,严格划分县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的责任,将审核认定的全部债务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剥离出来,交给县(市、区)政府。各级财政要在预算中特设专户,单独列支用于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支出,相关资金不作为预算安排正常卫生支出的基数。要区分轻重缓急,明确偿债次序,分类逐步化解债务。要优先化解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债务,优先偿还医务人员集资等个人的债务。
(三)制止发生新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0〕62号)的要求,落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等各项经费,不留经费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和设备购置要按程序申报,经批准后实施,所需资金由政府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未经批准、资金未落实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经批准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得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举借新债。各地要加强源头控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政府财力水平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