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做好国防和“双拥”工作
  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积极开展国防动员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抓好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等建设,依法保护国防设施,提高保障和综合防护能力。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五、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
  (一)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坚持安全发展,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重大危险源普查监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严格安全生产目标控制、考核、督办和责任追究。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完善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先进、适用安全技术装备。强化安全监察执法,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落实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加强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到2015年,全市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
  (二)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市”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综合协调与监管、企业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加强对食品药品生产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动态监管,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质量检测和追溯管理制度,加强基本药物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监管,确保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和质量安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坚决查处假冒伪劣食品和药品,严防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饮食放心无忧、用药安全有效。
  (三)建立公共安全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军队非战争行动能力建设,发挥军队、武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应急维稳和抢险救灾中的作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和教育,构建专群结合的国家安全防线,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继续加强气象工作,加快提升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重点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高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勘查,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情况,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完善地震预报预防科技平台建设,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确保城市新、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达标的重要建设工程加固改造,全面提升学校、医院、水利工程和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加强防洪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汛抢险队伍、预警预报设施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和应对灾害能力。加强灭火救援体系和消防装备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能力。

第十二章 打造文化大市建设创新型承德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深入发掘五千年红山文化和三百年山庄文化底蕴,建设和谐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引领性产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优化聚才创业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科技、人才、资本、资源多元支撑转变。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打牢全市人民科学发展、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行为规范。创新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方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
  (二)培育新时期人文精神
  继续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充分发掘利用承德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资源,培育新时期承德人文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奋发向上、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集体主义和公民意识教育,形成修身律已、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
  (四)深入实施“六创联动”工程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继续实施“六创联动”工程,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大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文明素质,确保“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加快省级文明城市争创步伐,尽快跨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继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成果,提升创建水平,争取早日达到标准并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继续保持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称号,确保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全国复检,争取国家双拥模范城实现“七连冠”、“八连冠”。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政府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上的主体责任。以建设高标准的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科技馆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能够体现时代气息、具有承德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发展城市有形文化,突出城市建筑文化内涵,提升承德文化形象。实行各级公益性文化场馆逐步免费向社会开放制度,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加快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村民中心、农村书屋、城镇数字化影院建设。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重点实施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保护项目和金山岭长城、喜峰口长城重点地段保护修缮项目,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依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优势,积极发展文物旅游产业。鼓励支持布糊画、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进行工艺美术品研发和生产,建设全国知名的民族艺术品创作、生产和销售中心。
  (三)营造崇尚文化的浓厚氛围
  重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保持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和现代生活,建设社会共有精神家园。通过组织开展城市文化服务工程、农村乡村大舞台演出工程和各类节庆会展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节日文化氛围。加强培育引导,激发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文化消费和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
  三、加快推进文化创新
  (一)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改革
  巩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激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活力,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加快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文化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利润分配,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上有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和激励。
  (二)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打造省级文艺精品为目标,重点抓好大型多媒体风情舞蹈诗《帝苑梦华》、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创作、演出。积极开展戏剧、音乐、舞蹈、图书等各类精神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争创国家和省级优秀作品。研究制定中长期文化精品创作扶持规划,充分调动专业文化人员和业余文化骨干创作积极性,鼓励和激励文化(艺)创作者和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三)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示范区建设
  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睦、宗教和谐进步为目标,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我市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的现实功能作用。逐步恢复长山峪、喀喇河屯、中关等7个行宫驿站和木兰秋狝大典遗址;积极争取创办国家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学院、民族文化国际交流学院、全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展示馆,定期举办全国民族团结清史文物展、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展览。
  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一)发展壮大优势文化产业
  整合文化资源,突出承德特色,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演艺娱乐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产业上层级。重点培育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草原文化、饮食文化等休闲旅游区和炭文化、菌文化、酒文化、果文化等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民族艺术品创作生产,培植30家具有后发优势的文化创新企业。实施重点影视工程和影视惠民工程,构建具有承德民族特色的创新型、效益型和民生型广播影视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抓好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和品牌保护,力争每个县区建设一个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形成一个知名文化品牌。
  (二)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实施“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研发、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推动印刷包装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和复合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
  (三)抓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加快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皇家文化休闲区、热河展演中心等5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充分调动中小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建设一批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依靠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带,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各县区立足实际,突出特色,谋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五、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一)实施重点人才工程
  实施创新创业“筑巢引凤”工程,以建立高科技创业孵化园区和高层次人才示范园区为载体,吸纳高科技创业团队;实施重点产业“人才聚集”工程,围绕推动全市主导产业快速扩张,培育和引进一批紧缺高层次人才;实施文教卫生“名家名人”工程,大力加强社会事业领域人才开发,培养造就在全省同行业有影响力的名家名人;实施技能人才“金牌蓝领”工程,依托我市重点职业学校和企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育一大批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千万”工程,引进和推广一批高科技成果,带动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7万人以上,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比重有明显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达到15%以上。
  (二)完善聚才创业机制
  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以人才价值实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活力。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广泛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智力。制定和实施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的相关政策,建立人才开发基金,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在重点产业园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高层次“人才家园”,解决一些专家、教授、学者以及各类人才的周转住房,为高层次和优秀人才来承创业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到2015年,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运行机制更加畅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钒钛新材料、仪器仪表、现代农业、医药卫生、能源、资源环境、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专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科技成果信息供需公布和服务平台建设,为技术成果供需双方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技术推广站、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特色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主动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项目、技术对接,加速高新技术成果在我市的转化。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聚集区的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升成果转化承接能力。到2015年,全市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11个,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园区4个。
  (二)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科技投入增长的保障机制。政府在年初预算分配和财政超收分配中,优先保证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需要。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业、重大高新技术项目攻关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创新科技投入机制,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深入推动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和促进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科技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维护科技成果创造者和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主要发明人的受益比例。建立知识产权专业代理、咨询、评估、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知识产权应用的市场化运作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三)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中创新要素,加大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领域重大开发项目研究力度,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国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加强钒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大钒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力度,不断拓展钒钛制品应用新领域。以国家火炬计划承德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为载体,吸引承接国内外大型仪器仪表企业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重点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智能化运输和集散控制系统,建设仪器仪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集散中心。充分发挥输送机械、石油机械、太阳能电池镀膜设备等生产技术优势,集聚创新要素,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研发基地。加强优势动植物优新品种引进、培育和推广,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产业技术开发、示范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中药现代化、重大仿制药、新药创制产业化和临床重大疾病专项研究。加强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新型储能装备、主要耗能领域节能关键技术、生物发电技术等研究。加强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到2015年,全市年度专利申请量增长幅度达到1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