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增加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强化节能减排为抓手,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着力削减排污总量、节约资源能源、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加快形成高能效、少消耗、低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把承德打造成为“华北最优、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加快建设国家森林城市
以大型水库上游、主要河流源头、重要水源地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为重点区域,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再造三个“塞罕坝”、德援造林、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等一批重点生态项目,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适当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加强坡改梯、谷坊坝和小型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强化封禁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到2015年,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40%,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基本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二)加强矿山和草地治理
按照稳定规模、整合企业、规范行为的要求,以建设高标准绿色矿山为目标,继续推行“百矿披绿”工程,督促矿产资源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加速矿山植被恢复、土地复垦和废渣处理,加快恢复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力促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继续实行草场禁牧期和轮牧制,通过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围栏封育等措施,加快坝上地区沙化草地治理和退化草场改良,提高草场载畜能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到2015年,全市绿色矿山企业达到800家,占矿山企业总数的80%,全市治理退化草场200万亩。
(三)创新生态保护机制
认真执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与京津建立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共建共享、共兴共荣的合作机制。加快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积极促进资源型企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积极推进碳汇交易。按照总量控制和强制交易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长效机制。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加快生产领域循环式生产
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市为目标,在冶金矿山等领域,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行业与行业间的有效生态链接。以绿色农业和绿色矿业为重点,培育和完善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矿山采选-伴生、共生稀有元素选别-冶炼压延-高品质合金制造-装备制造-固废回收综合利用产业链。大力推广已初步成型的玉米深加工、食用菌废弃物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山杏综合利用等4大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培育建设一批绿色发展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促进企业层面循环式生产、产业层面循环式组合、园区层面循环式布局、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
(二)倡导绿色消费新方式
积极倡导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减少宾馆、酒店、餐饮、洗浴等服务行业一次性用品使用和消费。遏制过度包装、奢侈消费等浪费行为,引导采用可再生、能回收的材料,减少包装废弃物。
(三)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设废塑料、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金属等回收利用基地,引导再生资源利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坚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严格环评、土地和安全生产审批,对产能过剩行业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等量或减量转换。建立推进淘汰落后产能长效机制,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收购、重组改造落后产能企业,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应技术对落后产能进行技术改造,继续淘汰小矿山、小钢铁、小水泥。发挥差别电价、水价、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在淘汰落后产能中的作用,加强对企业执行产品质量标准、能耗限额标准安全生产规定的监督检查,提高落后产能企业使用资源环境成本。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
三、强化资源节约利用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加强责任考核。深化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率。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向重点产业和工业聚集区倾斜,切实保护防灾减灾等公共用地。实行城乡用地统筹,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减少农村居住用地。到201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3.23万公倾。
(二)提高节能低碳水平
推进节能技术进步,落实节能降耗措施,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立能耗总量控制制度,分类下达县区节能目标,强化刚性约束和行政问责。实施一批节能技改重点项目,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模式,加快中小企业节能技改步伐。继续推进重点县区和重点企业节能。积极推进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到201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完成省下达节能目标任务。
(三)节约利用水资源
加强水资源管理,控制用水总量和入河排污量,提高用水效率。推行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体制,建立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建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提高主要河流、湖泊水功能区水质综合达标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限制高耗水服务业发展。合理利用地表水,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劣质水源多级利用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到2015年,全市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达到省要求。
四、大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一)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落实减排措施,以改善环境质量和实现总量控制为原则,建立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实施污染物排放全面稳定达标工程,严格控制工业废弃物排放和新污染源产生,扎实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建设。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大对钢铁、电力、建材等重污染行业的大气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对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对超标排放、污染严重的企业停产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SO2、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削减目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率达到98%。
(二)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
完善城市供排水体制,实施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工程。科学确定供水水源结构和用水结构,优先建设配套管网,实行雨污分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已建成的市县污水处理工程充分发挥效能,稳定达标运行。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大污水处理能力。采用人工湿地、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生物塘、生物滤池等集中式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加快工业聚集发展,全面提高工业废水处理能力,重点加强产业聚集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工程,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有效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加大对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力度。到2015年,全市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优于三类断面比率达到65%。
(三)加快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加强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扩大城市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强城市粉尘污染防治,做好城市绿化,控制扬尘污染。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改善城市路网,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城市交通、建筑、社会噪声控制工程,防治环境噪声污染。到2015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小于1.7,全年二级标准以上天数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和清洁家园行动。调整农村种养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化种养业和生态农业聚集区,有效治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村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加快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建成一批生态乡镇和生态村。
专栏11: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
1、生态建设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千松坝造林、德援造林、京冀生态水源林、潮滦河流域水源地森林资源保护、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潮滦河流域畜禽粪便堆肥处理、保护拯救京津周围濒危植物,密云水库上游、潘家口水库等清洁型小流域治理。
2、综合利用
承德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承德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宽城富民建材尾矿彩钢瓦生产、宽城尾矿木化地板生产、承德飞越建材尾矿砂综合利用、承德橡院轮胎500万条钢丝带束环形胎面和10万条全钢丝子午线轮胎再制造、兴隆矿物局煤矸石综合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回用、宽城生物有机肥生产、滦平生物有机肥生产、平泉生物有机肥生产、围场有机肥技改扩能。
3、节能减排
承德市绿色照明工程、利用地热资源集中供热工程、电机变频改造工程、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重点行业水污染物减排、规模化畜禽养殖水污染物减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业结构调整水污染物减排;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整治、钢铁烧结烟气脱硫、电力行业低氮燃烧改造及脱硝、水泥行业低氮燃烧改造及脱硝、钢铁烧结烟气脱硝、工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物减排、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
第十章 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和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发展改革成果更好的惠及全市人民。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一)扩大和稳定就业
进一步完善市场就业体系,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在全省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不断扩大非国有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大力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创业政策、培训、载体、督导检查和服务“五大体系”,建成县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一条街、现代农业创业就业园,为创业者提供技术、信息、信用担保、市场分析、政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财政公共投资向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将就业服务机构向街道、社区和乡镇延伸,全面推进就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发挥市场网络作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实施创业培训工程,组织实施技能扶助计划,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三)统筹解决重点群体就业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为统领,着力实施“岗位拓展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非农产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继续实施承德服务员、山庄机电工等劳务品牌战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规模,支持农民以多种形式从事农业深度开发,力争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总量达到60万人。积极开展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公益性岗位。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加强劳动执法,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深化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集体协商决定工资办法,形成以劳动合同和集体协商决定工资的机制。完善人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全面提高仲裁质量和效率,积极发挥企事业单位争议调解委员会作用。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劳动权益。
二、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逐步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引导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随经济增长而逐步提高。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和收益分配制度,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加强对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建立最低工资科学调整机制。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种养殖结构,落实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广辟生产经营渠道,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促进政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和支持农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范围。积极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实现农村资源可流转、可置换、可交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办法,使农民更多分享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
(三)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扶贫投入,实现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实现保障生存与扶持发展相结合。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开发式扶贫,继续开展行业扶贫、对口帮扶,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村、少数民族聚居贫困村和边远深山贫困村的扶持力度,重点解决集中连片和特殊困难地区贫困问题。到2015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30万人。
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一)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健全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质量。支持鼓励基层和学校大胆探索和实验,加快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学校管理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创新,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动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夯实教育基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和教师管理制度,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到2015年,全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提高到9.7年和12.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