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挑战
(1)科技创新机制体制还不够健全
创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机制尚未完善,部门和地方科技计划缺乏高效衔接,联合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组织不够充分,政、银、产、学、研联动推进成果转化机制不够灵活。创新行为与制度及市场化激励的紧密联系尚未切实形成,对创新者激励方式和激励手段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激励机制。
(2)区域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
科技资源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域的快速发展,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人才等科技创新要素纷纷流向这些地区。而我国的总体科技资源又非常有限,导致资源配置不平衡,差距不断扩大,我市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与发达城市差距越来越大。
(3)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福州的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比例低。外资企业虽是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力量,但其研发中心多数不在福州。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尚待完善,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比较弱,体制性障碍仍存在。内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创新能力较弱。
(4)科技投入资金不足
近年来,福州市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虽然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但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现状相比,科技投入资金仍然有限,与发达城市的差距较大,难以形成科技竞争力。有限的科技发展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尽合理,政府资金引导效率不高, 难起带动作用。多元化投入渠道尚未建立,具有市场杠杆效应的成果转化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对外技术合作交流基金的设立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科技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风险投资规模低于先进省市,且差距较大。针对科技活动的社会基金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民间资本无法进入,影响了企业科技活动的开展。
(5)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
尽管福州市企业在人才使用、培养、引进和交流上做了许多工作,但在总体上仍然是高素质科技人才匮乏,特殊专业和新兴产业人才和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领军人物更是稀缺。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劳动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先进省会城市和兄弟地区,引进的人才往往因无法施展才能和待遇偏低等问题也难以扎根。
(6)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福州市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工作刚刚起步,起点低,力量弱,体制单一,存在经验不足、重视不够,政策法规缺位、市场规则不健全、资金配套不足等诸多困难与问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少,发展缓慢,缺乏活力,能从事高质量专业科技中介服务的机构更少;信息共享平台缺乏,未形成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气候。
二、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着力推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构建大协作机制,先行先试,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谋划大项目,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自主创新,着力突破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福州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注重引进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关键零部件,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自主品牌建设。扶持建立一批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加快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
2、坚持扩大开放统筹资源
扩大改革开放,密切跟踪国际金融危机所催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鼓励引导本市企业等技术创新主体,积极与国(或境)外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研发,成为承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活跃载体。
3、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
全面推进福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政、金、产、学、研、用有效协作的大机制,充分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科技资源积聚的优势,先行先试推出新举措,着力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促进科技和经济更加紧密结合,为实现福州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4、突出创新集聚产业升级
加强技术创新载体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谋划大项目,聚焦支持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活动。遴选和培育具有前瞻性、成长性、带动性的“源头”企业,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成与发展。注重传统产业链环节,引导上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加速推动福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支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科技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良好结合的局面基本形成,民生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专利侵权等违法行为得到明显遏制,率先建成区域创新特色鲜明,创新辐射面广、创新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创新型城市。
2、具体目标
到2015年,福州市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科技经费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5%,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3%,财政科技投入对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
--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比重达25%以上,发明专利授权数超过120件/百万人,到2015年,专利申请量达10000件以上。新建150家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50家以上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鼓励企业申报各级科学技术奖,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300项以上。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在信息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科技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新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30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2个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9%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并力争实现亿元以上产值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一五”时期倍增。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物联网、海洋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在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海洋、工艺美术等领域优先构建10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针对半导体照明、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30家市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实现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服务覆盖全市80%以上的主导行业。
三、战略重点
“十二五”期间,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一科技战略做好各项工作。重点实施“七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十大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力争在2015年,初步建成创新基础良好、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环境优越的创新型城市。
(一)实施“七大科技创新工程”
1、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
(1)新能源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核电、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积极拓展新能源产业链。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市场开拓的步伐,推动新能源汽车工业的跨越发展。利用国家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全力做大做强光伏产业。
(2)节能环保产业:以建设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为重点,引进台资知名企业,形成外延-芯片-封装-应用等完整的产业链,做大做强LED产业。依托重点节能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实施节能环保项目,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快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承揽国内外节能环保工程总包业务,带动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发展。
(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培育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现代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分析仪器等产品,重点开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海洋药物等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4)新材料产业:依托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等知识创新资源,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重点推广低能耗化学建材,发展特种功能、高性能金属、光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光电材料、催化及光催化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稀土材料等的产业化,尽快形成具有福州特色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5)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发展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福州)显示器件产业园、国家(福清)显示器产业园、福州软件园、海峡动漫产业基地、东南IC制造业基地等一系列产业载体。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计算机外设、通信及网络终端、应用软件及动漫创意等优势领域。重点支持核心材料、关键工艺、云计算、背光模组、整机等平板显示关键技术,引进液晶第六代和第八代生产线,完善产业链;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集群、宽带无线接入产品,积极推进智能光网络、超长距超高速光传输等技术研发。
(6)物联网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NGI)、下一代网(NGN)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物联网、传感网等领域的产品研发,突破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加快“三网融合”的步伐,加快信息识别和传感技术的产业化,促进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灾害监测、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7)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重视开发、引进和推广海洋高新技术,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能源业、滨海矿产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等四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强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争取建立区域海洋研究中心,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和海洋信息开发等产业。
2、区域创新体系工程
(1)发展和完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在现有的30家福州市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基础上,继续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整合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成立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中小企业的科研实力,培养地方急需的中高级人才。对行业技术创新中心通过辅导、考核和支持,增强其服务的意识和服务水平。
(2)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福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推动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和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大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及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金山孵化器扩建和改造工程,积极推进海西孵化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中小企业孵化园)和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建设步伐,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3)构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各类科技资源建设“福州市技术转移中心”,打造“研发、转化、交易、服务”便捷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在榕转化和技术转移,同时吸引技术经纪人和科技中介机构入驻,为经纪人开展经纪活动提供信息、财务、商务等服务。依托 “福州市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种类齐全、覆盖面广的科技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同城无障碍的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发挥“福州科技成果对接网站”作用,与在榕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建立机制,营造氛围,推动对接。
(4)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立足优势,重点发展:一是信息服务业,包括硬件设计顾问、软件设计顾问和服务、数据处理与数据库服务等;二是研发服务业,包括医学技术开发、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三是技术性服务业,包括城市规划设计、民用工程服务、建筑服务、水电气技术设计、机械工艺设计、技术测试分析、工业设计等。
3、企业创新能力工程
(1)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和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产业集群。
(2)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启动市级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建设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瞄准国际前沿,发挥比较优势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在电子信息、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高成长性、高效益、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示范企业。
(3)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省会城市高校与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紧紧围绕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依托“6·18”活动平台,推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对接。根据福州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成立平板显示、软件、通讯工程、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合作模式,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设立市校科技合作专项,大力推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鼓励在榕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合作,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联合攻关,或转化研发的成果,共同解决产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
(4)促进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品牌集聚要素、整合资源的重要作用,以品牌战略带动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支撑品牌战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知名品牌为标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证明(集体)商标,努力创建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做大做强品牌经济。引导社会资源向名牌企业集聚,提高名牌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名牌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其配套生产,以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及相关支撑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5)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支持一批重点企业承担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4、科技保障民生工程
(1)加大科学普及力度。财政科普专项经费每年以10%的额度逐年递增,到2015年,财政科普专项经费投入达到人均2元,高于国家、福建省的要求。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每年定期举办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使福州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显著发展,全市居民接受科普教育面达到70%,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5%以上。
(2)加大公共卫生与健康保障投入。重点推广应用常见病、多发病社区预防、早期诊治和康复技术,重大传染病(AIDS、病毒性肝炎、流感、结核病等)的监测、防治技术,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重点推广应用食品安全中跨部门关键污染物监测点与网络、预警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技术体系,主要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基本数据库,食品和生物污染的监测预警、检验鉴定、防治疫苗与药物、污染消除、应急处置等技术和装备。重点研究开发食品中农药与兽(渔)药残留、食品添加剂与饲料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食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监测、监控、溯源关键技术与仪器设备,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筛检、干预和防治关键技术。
(3)注重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围绕公共安全,研究预测、预防、预警与调查处置等关键技术,构筑我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开展消防先进技术,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污染溯源管理系统技术,完善安全标准,有效控制食品、药品和生物安全。
(4)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以内河治理为核心,大力推广应用污水治理已取得的科技成果,重点开展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的研究,研究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技术;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技术与工程示范,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的关键技术。
(5)推进科技强警工作。建设公安信息化网络、通信、运行保障与信息共享技术体系。重点推广应用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移动信息查询系统、警用无线指挥调度平台、公安图像传输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公安指挥系统、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平台、指纹自动比对信息管理系统、交通管理信息公共查询平台、动态巡逻防控网络管理应用系统、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