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通报震情,检查各有关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落实情况,必要时向短期预报区派出工作组指导工作;
(2)启动地震短临跟踪方案,加强地震监测。
(3)预报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检查落实地震应急预案;检查应急物资、装备、物品贮备情况;检查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3.3.3 地震临震预警预防行动
(1)县防震减灾指挥部派出工作组进入预报区检查工作;
(2)地震部门进入临震应急状态,在预报区加强地震监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进入待命状态。
(3)预报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责成有关部门、单位根据震情发展,加强对生命线工程设施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安定。
(4)预报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制定群众紧急避震方案,包括疏散路线、场所以及在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的措施,必要时发布避震通知,按方案组织紧急避震。
预警预防机制示意图见附录9.1
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程序
4.1.1 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地震灾害事件分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Ⅰ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自治区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Ⅱ级,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Ⅲ级,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Ⅳ级,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4.5-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另外,对于发生在我县4.5级以下地震,根据地震灾害情况、社会影响程度和震后趋势判定意见,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后,我县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确定的应急响应级别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灾害事件分级标准表见附录9.2。
4.1.2 地震应急响应分级和启动条件
地震应急分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响应。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I级响应。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
启动以上各级别的地震应急响应决定权在自治区人民政府。
4.2 信息报送和处理
4.2.1 震情速报
本县及临近地区发生大于或等于3.5级地震,县地震局根据自治区地震局完成的地震速报参数精确测定,或者在震后20分钟内向市地震局(或桂林地震台)了解初步测定的地震速报参数(发震时间、震级、震中位置)后,县地震局30分钟内报告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时通报乡、镇人民政府及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
4.2.2 灾情速报
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等。地震灾情速报的工作程序如下:
县地震局迅速启动当地的地震灾情速报网,收集地震灾情并速报;县地震局前方工作组会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迅速到达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村委了解收集震害信息,汇总上报市地震局,特殊情况下,可同时直接上报自治区地震局。
县地震局应在震后1小时内(夜晚延长至2小时)将初步了解到的情况报县人民政府和市地震局,并将灾情发展动态,按信息报送的相关规定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市地震局报告。如有新的突出灾情,应随时报告。做到“有灾报灾,无灾报安”。
龙胜县地震灾情速报程序见附录9.3。
龙胜县地震灾情速报传真格式见附录9.4。
4.2.3 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
震区乡、镇人民政府要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向县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抄送县地震局、县民政局。较大地震灾害和特大地震情况可越级报告。
县民政、公安、安监、交通、水电、建设、市容、教育、卫生、国土资源、通讯、电力等有关部门应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动态,及时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发现因地震伤亡、失踪或被困人员中有侨胞、港澳台胞或外国人,由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程序、规定向有关地区、机构通报。
4.2.4 震情灾情公告
县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依照有关信息公开规定,及时公布震情和灾情信息。在地震发生1小时内,公告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适时公告震情和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