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作安排
(一)组织踏勘论证。由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在8月20日前完成对水毁区和建设用地区的现场勘察,并将位置、面积、损毁程度及选址等情况逐级上报;由各县(市)区国土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水毁地进行实地勘测,区分出永久损毁耕地、严重损毁耕地和轻度损毁耕地,提出水毁地整治具体措施。
(二)进行规划设计。由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专家深入水毁区域,认真听取水毁地农民的意见,科学实施水毁耕地规划设计,于10月底前编制出水毁地整治预算。
(三)及时变更地籍。对永久损毁和严重损毁的耕地,由各县(市)区国土部门于10月底前将耕地变更为水毁后现状地类,并将其标注到现状图上,待复垦为耕地后再变更为耕地;对轻度损毁,农民能够自行恢复的耕地可不进行地籍变更。
(四)积极申报实施。凡严重损毁和轻度损毁耕地按照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管理,并迅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并于10月底前逐级上报省和国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争取省或国家土地整治专项资金。项目获批后,由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五、资金筹措
在资金筹措上,采取两个途径,一是向省和国家申报土地复垦项目资金;二是由省返回我市的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于灾毁耕地复垦。
六、政策措施
(一)免收灾区农民住房重建的用地费用。对灾后原地重建和异地重建的农民住房,所涉及的土地测量费、土地证工本费等由国土部门收取的一切费用全部予以免收。
(二)实行灾后重建先行用地。对灾后重建所需的城镇村居民点、基础设施以及企事业单位搬迁用地等,可由县(市)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先行安排使用土地,实行边建设边报批,事后按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
(三)保证灾后重建用地指标。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由县(市)区在市下达的年度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县(市)区用地指标不足的,可预支安排,事后从市级预留指标中调剂补充。
(四)开辟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对先行用地后办理用地手续的灾后重建项目,全部进入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办理用地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