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善德育和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明确、渠道畅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格局。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把德育和学风建设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全面优化学习风气、学术风气和教学风气,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拓宽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进和完善德育工作考核评估,促进德育和学风建设逐步纳入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轨道。
(三)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师德教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改进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教师的治学态度更加严谨,体现端正治学、潜心研究、献身科学、积极进取、锐意创新、言传身教的崇高师德。加大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力度,引导和监督教学科研人员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努力做科技创新的先锋、学术道德的楷模、社会诚信的表率。通过建设优良学风,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
三、实施内容
(一)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1.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中小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开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德育类课程。同时,开设省里统一开发建设的《传统文化》、《人生规划》、《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四门地方课程和时事教育课程,逐步完善新的德育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按照《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要求,发挥《时事报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功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德育课程实效,将德育课程内容融入生产实习过程,将诚信、敬业、责任、职业精神等德育内容融入具体工作实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组织开发体现行业、企业特征和时代精神及培养方向的省级德育课程。
高等学校要把政治理论课纳入总体课程规划,充实内容,创新形式,注重效果。加强通识课程教学,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德育教育、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考核体系,规定学时和学分,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省情,体察民情社情。加强载体和平台建设,拓宽渠道,丰富内容,努力挖掘包括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在内的课程资源,为德育课程建设和实施提供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