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广循环农业新模式。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区域种养产业衔接,建设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高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15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率达 4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 90%。到2020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率达7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6%。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根据城镇人口消费群体情况,建成一批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休闲农庄大棚;集成农业科技,建设一批集精品生产、科技示范、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一批农业观光旅游路线。到2015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到2020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
(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到2015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00万亩。到2020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350万亩。
2.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展服务成员好、利益分配好、管理民主好、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好的“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发展富民合作、劳务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新型合作组织。到2015年,全市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5000个,入社农户达7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0%。到2020年,全市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80%。
3.完善金融保险体系。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三农”贷款增长幅度大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加大保费补贴力度,提高高效农业保费比重。加强为农服务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鼓励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分解工作任务,推动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按照“两高于”的要求(即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当年预算安排数增幅高于一般预算安排数增幅,当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等各项投入政策,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