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民生优先,充分发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着力实施好“十大惠民重点工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大力促进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广开就业渠道。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统筹协调,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强化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再就业相结合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生活”和“促就业”方面的作用。
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加强街道、社区再就业平台建设。促进和规范就业中介组织发展,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劳务租赁、劳务输出等就业服务活动。
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积极调整收入分配,不断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努力缓解行业、地区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和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努力提高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快建立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增长、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随职工工资增长的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规范企业经营者的薪酬福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基本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结合新农保积极推进农村进城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研究制订进城务工农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及农转非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统筹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制订完善城乡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办法,确保参保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补充性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增长机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
继续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抓好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积极增加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以及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按照全面小康标准要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水平,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农村砖木、砖混住房比例达到80%以上。
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高度关注人民健康,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提高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能力,降低重大传染病的危害。加快建设卫生监督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重点建设农村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婴儿死亡率降至9‰,孕产妇死亡率降至30/10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以上。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整合城市公共医疗资源,鼓励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辐射,扩大农村和基层公共卫生资源的比重。加大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基础地位,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构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双向转诊的两级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装备水平和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完善乡村中医药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鼓励社会资金、外资进入医疗市场,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和投入机制。改变“以药补医”状况,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加强监管,纠正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探索农村医疗保险新途径。
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高度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着力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重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以社区为重点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改善训练设施,加快建设临洮等体育训练基地。探索体育运动项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加快体育场馆多元化经营。
五、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完善政策导向,重点控制计划外生育。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和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建立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综合治理。
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男女平等,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改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等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弘扬敬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社会氛围。
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残疾人康复机构、托养服务机构、信息交流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贫困残疾人脱贫、残疾儿童及少年义务教育、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
第十一章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大省
积极开发利用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以建设文化大省为目标,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市州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快县级综合文化中心、行政村文化室建设进度,农家书屋覆盖全省行政村。建设甘肃科技馆。实现甘肃卫视和甘肃新闻综合广播节目在全省的有效覆盖,加快甘肃卫视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落地。继续实施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提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补助水平。加强文物保护,支持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实施好国家遗产地保护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源数据库,建设文化遗产保存保护、教育展示、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综合性体系。实施好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工作,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委托管理的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
二、培育发展文化产业
发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积累,加强文化保护,创新文化发展。重点发展现代传媒、出版发行、文娱演艺、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加快数字内容及影视动漫、广告会展、文化创意、体育健身等新业态发展。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推进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加快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积极推动出版业态结构调整。组建省演艺集团公司,加快文艺演出院线建设。支持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发展。
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为主体,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保护和发掘甘肃特色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突出中华始祖文化和民间、民俗、民族文化,推进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培育我省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知名品牌商业价值,重点扶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等文艺精品的创作与生产,积极打造实景演出、精品剧目演出、民族风情演出、戏剧说唱演出等演艺项目。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做优做精,推进甘肃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倡导热爱甘肃、建设甘肃、奉献甘肃的思想和行为。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和文化环境建设,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把廉政教育融入全党全社会宣传教育之中,树立崇廉鄙腐的社会风尚。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导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科技知识,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
┌───────────────────────────────────────────────────┐
│专栏15: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 │
│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
│ 1.完成14个市州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实施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14个市 │
│州图书馆配备信息资源共享设备,继续建设287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建成1192个社区服务点。 │
│ 2.高清频道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支撑系统建设。建设省台高清频道,实现高清节目的采编制作 │
│和播出。建设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省级运营支撑系统和覆盖网络,完成全省县级(含)以上城市的地 │
│面有效覆盖,建设我省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 │
│ 3.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文化消费数字化 │
│项目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积极推进市和有条件的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 │
│ 二、文化产业建设 │
│ 1.建设文化产业园。加快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 │
│园建设,集聚文化创意企业,建设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园。在丝绸之路沿线各市州建设 │
│集聚文化企业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力争各产业园区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 鼓励汉字文化等创意产业发 │
│展,推进文化产业与教育、旅游、制造、物流、建筑、包装等产业的融合。 │
│ 2.民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香包、刺绣、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发展特色鲜明的民间民俗工艺品 │
│产业、地方戏剧演艺业,建设环县道情皮影基地和皇甫谧-商周文化产业基地,发展临夏砖雕、雕刻 │
│葫芦、回族刺绣等特色民族工艺产品。积极创作实景演出、民族风情演出、说唱演出等演艺项目,开 │
│发旅游演艺市场。 │
│ 3.文艺精品创作与重点图书出版。创编新剧40台以上,其中重点剧目10台以上、具有精晶艺术 │
│,水准的剧目3台以上。加快发展陇剧、皮影、花儿等地方特色艺术。实施《四库全书》数字和影印图 │
│书出版、三农出版、少数民族文化出版、敦煌文化系列出版、中亚历史文化出版和陇原文化出版等6 │
│项出版工程。 │
│ 三、文化保护与精神文明创建 │
│ 1.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省级和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15个,为国家级和省级传承 │
│人所在地修建3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实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建 │
│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源数据库。改善 │
│国家遗产地申遗备选点保护设施,加强保护管理设施和科普展示设施建设。 │
│ 2.精神文明创建。建成1个以上全国文明城市,30%以上的文明乡镇,20%以上的文明村,创建 │
│一批文明单位,深入推进区域联片共建活动。实施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实 │
│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展重大历史题材、抗震救灾、防沙治沙、西部扶贫开发等题材影视 │
│和创作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