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切实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十二五”时期,筹集和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形成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安居型商品房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逐步将中低收入群体和各类人才纳入供应范围。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严格规范准入、退出标准。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市场监管,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有效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给。
第十八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创新发展高等教育。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南方科技大学,聚集一流人才,为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良好基础。大力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学科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入探索,重点推进优势学科、优势团队、优势学院建设,继续办好研究生教育,形成规模化的本科招生教学体系。推动深圳大学以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努力办好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增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引进境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大力推进专业特色学院建设。到201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5万人,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
(二)优质发展基础教育。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的标准化配置和统一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全寄宿制普通高中规划建设,新增2.5万个普通高中学位。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到2015年,95%以上幼儿园达到规范化标准。加强特殊学校建设,强化特殊教育服务功能。积极落实民办教育扶持政策,规范民办教育管理,努力提升民办教育质量。按照国际化城市的标准,大力提升国际学校的数量、招生规模与办学质量。
(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探索建立中职中技、高职高技、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教育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优化普高与职高、高技教育比例结构,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鼓励高职院校与境外院校、企业联合办学,鼓励企业建设专门学院。组建职业教育联盟,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中职、高技学校。
(四)加快发展终身教育。
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形成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终身教育体系。依托电教、成教和教育城域网等多种资源,建设覆盖全市的学习网络,逐步建立终身教育课程体系和远程学习系统。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支持发展老年大学、家长学校、妇女学校。加强社会培训机构管理,促进社会培训业规范发展。
第十九节 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推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加快宝荷医院、新安医院等9家新建医院和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等8个改扩建项目建设。完善社康中心网络,完成社康中心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提高社康中心的服务质量,鼓励并规范社会力量兴办社康中心。到2015年,新增医疗床位1.5万张,千人医生数和千人病床数分别达到2.6人和3.4张,实现各区至少拥有1家三级综合医院。
(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推进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构建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鼓励大型医院与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关键技术上联合攻关。推进优势重点学科建设,争取肝病治疗、心脏病治疗、重症医学等学科水平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加强以全科医师配备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建立全科医师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形成全科医师的资质认证与管理体系。到2015年,力争每个社康中心拥有2名全科医师。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探索建立现代化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快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向社区配置倾斜。完善基层卫生监督、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治和急救网络工作平台,健全全民健康教育网络。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和预警机制,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完善社区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推进妇幼安康工程,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到2015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
第二十节 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一)提升城市文明素质。
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关爱行动。支持义工事业发展,壮大义工队伍。培育特区家园意识,提升文明素养,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标兵。
(二)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丰富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广电传媒事业,推进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管理,提高传播能力。支持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集团加大品牌推广和资本运营力度,努力打造一流传媒集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不断推出高水准的文艺精品,建设国家级的文化艺术团体。努力提升深圳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继续办好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大芬国际油画博览交易会、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等文化活动。鼓励民间文艺社团发展,壮大特色优势文化艺术门类。
(三)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以加强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为重点,合理布局公共文体设施,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加强街道及社区文体中心、文体广场等设施建设。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推动重点竞技体育项目实现新突破,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扩大文化体育消费。
(四)全力办好大运会。
以“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为目标,扎实做好大运会的场馆运营、赛事组织、后勤服务、安全保障、旅游接待等筹备和举办工作,力争把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办成一届“更精彩、更成功、更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会。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推动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展示时尚之都形象和海滨城市特色,提高深圳的国际影响力。创新大运场馆赛后运营管理模式,提高场馆资源利用效益。
(五)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古村落的保护力度,推进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客家民居、咸头岭遗址等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和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整理,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展示和开发工作。加强改革开放历史文物的普查、征集、整理,不断丰富改革开放史的展陈内容。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间博物馆,支持发展各类专题博物馆、纪念馆和特色博物馆。
专栏8:社会民生工程
教育事业:加快深圳大学新校区、南方科技大学校区、深圳大学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等项目建设。推进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工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拆建工程、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市第六高级中学、宝安中心区高级中学、龙岗高级中学、横岗高级中学、松岗中学高中部、布吉高级中学、光明高级中学、坪山高级中学、沙头角中学、实验学校、育才中学等11所普通高中新改扩建项目建设。完成全市经检测属于危房的学校安全改造和加固。
医疗卫生事业:建成滨海医院、宝荷医院、新安医院,推进新明医院、聚龙医院、学府医院、健宁医院、市医科院、市肿瘤医院等新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综合楼、北大深圳医院外科住院楼、儿童医院住院楼、中医院综合楼、康宁医院综合楼、慢性病防治中心综合楼、市急救中心等改扩建项目建设。推进社康中心业务用房购置和医疗设备配置项目建设。在华为科技城、沙井、大浪、平湖、龙华、葵涌等片区各规划布局1家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
文化事业:加快推进市艺术学校新址建设工程、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市文学艺术中心、宝安书城、龙岗书城、大鹏所城整体保护项目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市图书馆调剂书库。新增200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
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事业:兴建15家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加快市老人综合服务中心、罗湖区福利中心改扩建、南山区福利中心改扩建项目建设。推进儿童福利院、市救助管理站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
|
第六章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十一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探索非户籍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方式和途径。拓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渠道,全面推行居委会直选制度,直选率力争达到100%。建立社区议事、协商制度,畅通政府与社区沟通渠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对接、良性互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侨务和宗教政策。
(二)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作用,突出立法重点,加快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法规,建立国际化商业制度和营商环境。完善和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率先建设法治政府。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强化司法监督,保证司法公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引导市民依法维权,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形成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建设廉洁城市。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更加有效预防腐败。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继续推进干部任用、行政审批、土地出让、政府工程建设、财政资金使用等领域的监督制度创新。进一步提高阳光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使权力配置更科学合理、权力运行更规范高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廉洁城市建设情况纳入检查考核范围。开展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和私营企业防治腐败工作。加大商业贿赂治理力度,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第二十二节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一)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