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建设,加大劳资纠纷调解力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市总工会加快推进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提高企业内部自主解决劳动纠纷的能力;会同司法行政部门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职能;完善区(县级市)、街(镇)、村居三级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调解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调解职能;完善行业、区域、专业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发挥企业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争议的作用,把各类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作为预防和化解劳动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十五)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充实执法人员力量,提高装备水平和反应能力,推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一是强化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二是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参与的劳资纠纷处理联动联调机制,形成执法合力,打造劳动纠纷处理的综合治理格局。三是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上收集和投诉举报网上受理。
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办事机构建设和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充实劳动争议仲裁人员。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劳动争议调解新机制,确保各类劳动争议依法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十六)建立突发性事件介入处置机制。相关单位要制订完善应对劳资矛盾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预案,完善政府、总工会及时介入处置的程序和具体措施,提高应对劳资纠纷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监控和处理,引导职工以集体协商的方式合理和理性表达诉求。
五、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十七)优化生产的人性化环境。企业要结合生产特点和保护职工健康需要,配置和完善通风、降温、防尘、防毒、降噪等设施。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车间和生产线,要合理设计和布局,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要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创造良好的生产安全卫生环境。
(十八)丰富企业生产作业内涵。引导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强调人的地位、确立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合理设置生产流程,科学定岗定额,鼓励多岗位轮换,减少重复机械操作,缓解职工生理和心理压力。加强生产技术改造,促进相关技术的深度应用,减轻职工工作强度。鼓励职工发明创造和技改技革,在企业中积极开展职工技能竞赛、提合理化建议、评选岗位能手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
(十九)改善职工集体宜居环境。规划部门要做好企业自建集体宿舍的规划审批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规模,通过自建或租用方式,为职工提供集体宿舍、夫妻房,配置必要的生活设施。企业要引导居住集体宿舍的职工邻里交流,守望相助,改善职工集体居住条件。对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职工,企业可给予适当补助。要加强餐饮管理,科学搭配营养,完善劳动保护食品保健管理,定期开展餐饮卫生检查、职工评比饭堂等活动,提高职工饮食质量和营养水平。
六、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