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推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机制。企业依法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推行厂务公开、平等协商、职工代表巡视、职工董事和监事制度,通过民主恳谈、劳资协商、职工议事,保障职工对直接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享有知情、表达、参与和监督的权利。
四、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处置机制
(十)完善职工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劳资关系协调互动平台,畅通职工诉求反映渠道,进一步健全“12333”、“12351”、“12348”等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电子信息平台的作用,广泛收集职工意见建议,为职工提供咨询解答服务,鼓励和方便职工理性表达诉求;完善市、区(县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访举报投诉工作体系,确保职工诉求渠道畅通,进一步提升信访举报投诉工作效能和水平。
(十一)健全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开发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员公益性岗位,建立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机制和组织网络,调动劳动关系协调员工作的积极性。扩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社会基础,增强三方代表的广泛性,突出政府、企业、工会三方调整劳动关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推进区(县级市)及街(镇)企业联合会的组建工作。重点把为中小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咨询、培训,指导中小企业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帮助解决和反映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作为企业联合会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促进中小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要定期组织分析与协调辖区企业劳动工资政策,协调处理企业职工的利益诉求,参与调停职工停工事件,形成定期协商分析劳动关系形势、研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推进非公企业建立集体协商机制,以及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等体制机制。通过加强三方沟通协调,切实发挥三方协调劳动关系机制的作用。
(十二)建立劳资纠纷排查预防机制。一是健全劳动纠纷预警机制和工资支付监控机制。建立重大劳动纠纷群体性事件信息报送制度和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信息互通、联合调停处置突发性群体劳资纠纷预案制度。二是落实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和失业登记备案制度。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及时掌握企业用工和劳动关系状况,实现对企业的动态监管,把矛盾纠纷发现、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三是深入做好劳资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广泛收集拿业劳动关系和谐状况的信息,以工资偏低、劳动时间过长、内部管理混乱等劳资矛盾比较突出的企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点,定期周密组织全面摸排,加强动态监控,尽早发现矛盾隐患,力争做到边排查、边化解、边规范,确保我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十三)健全企业内部调解机制。指导企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以实行双主席制,由劳资双方派出代表共同担任主席。选聘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的职工担任劳动争议调解员。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总工会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调解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企业自我协调劳动争议的能力。指导企业积极参加行业性、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区域调解组织在化解劳动争议方面的作用。同时,指导第三方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参与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形成多渠道化解劳动争议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