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目标近期目标:到2012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较好效果,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例达到70%以上,化肥有效利用率相对提高5个百分点,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畜禽粪便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以上,适宜发展沼气的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30%以上;平原农区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在95%以上;“以奖促治”机制全面建立,农村环保投入不断加大;生态创建进一步深化,全市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0个、省级生态村200个、市级生态村300个;农村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建成1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所有建制乡镇全部配备垃圾中转和运输设备,全面建立“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管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全面改善;禁养区内的养殖场依法关停或搬迁,实现禁养目标。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3个省级生态县(市、区)、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52个省级生态乡镇、350个省级生态村、500个市级生态村,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村全部建成省级生态村,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有重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显著好转,农村工矿污染治理进一步深化,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自然资源开发更为文明有序,生态恢复措施有效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得到较好保障,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显著增强。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一)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各级政府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水务部门要抓好农村供水、人畜饮水、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做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环保部门会同水务等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依法科学划定保护区,严禁企业向水源地排放污水和有毒有害物质,严禁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污染企业;制定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防止水污染事故发生。建设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要协调当地政府抓好截污工程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卫生技术评估工作,掌握水质状况,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二)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有序推进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以建制村为基本单元,鼓励连片村庄统一整治。到2012年底,建制乡镇政府所在地要率先完成整治工作并实现达标验收。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先治理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等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范围内存在突出环境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各县(市、区)要制定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心镇和贾鲁河、双洎河沿岸乡镇及移民新村、迁村并点的中心村、规模较大和水污染严重的村庄要率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应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居住分散、经济条件差、边远地区的村镇,要建设低成本、易管理、分散型的污水处理设施。2011年6月底前,新郑市龙湖镇污水处理厂,登封市大冶镇污水处理厂,新密市牛店、超化、刘寨、曲梁、来集等乡镇污水处理厂要建成投运并通过环保验收。建设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要抓好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尽快建设一批形式多样、适合各地不同特点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对于效果显著、工艺成熟的治理模式,要尽快实现全面推广。建设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爱卫办要在2012年底前,建立完善中转运输运营机制和卫生保洁制度,全面建立“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县(市、区)、乡镇要定期收集处理塑料袋、农膜、农药瓶、废电池、废日光灯管等有害垃圾。乡镇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的中转运输。爱卫办要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农村集中新建住房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小学校、旅游景点及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要建造无害化卫生公厕。农业部门要把农村污染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新能源推广结合起来,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扶持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等技术,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