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引才引智计划。探索建立“人才特区”,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企业为主体,加大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力争柔性引进国家级、省部级或知名高级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不少于30人次,柔性引进到我市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或技术攻关的工程技术关键人才50名,有效缓解我市企业科技人才不足的矛盾。实施外国专家引智项目40个,引进外国专家50人次,选派100名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以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引进400名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补充到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改善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结构。
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留住人才。加大企业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激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鼓励民营企业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培养和吸纳技能人才。设立“民营企业重视人才奖”。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立人才分析预测制度,在各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建立人才工作站,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企业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信息、培训师资信息等服务。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直接用于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经费比例。
第二节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一是支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主体,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所、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人才、科技、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开展关键共性技术、产品的研发,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支持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建立和落实鼓励企业增强科技投入的政策,通过投资、信贷、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多种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三是支持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主体。鼓励企业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奖励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优化企业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企业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促进企业建立优秀技术创新团队。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羊绒工业园的建设力度。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支持建立政、产、学、研、用、资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银川市科技园和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探索政府、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的新途径,力争在煤化工、光伏光热发电、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羊绒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一批专业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加快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到2015年银川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到6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50家。支持建设科技风险投资、科技顾问咨询、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辅导服务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落实和完善银川市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强度,引导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第七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切实加强生态建设
按照“东治沙、中理水、西护山”的思路,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积极贡献。“十二五”期间,天然林保护新封育面积40万亩,新增湿地面积20万亩以上,湖泊湿地保护面积达70万亩,荒漠性草原保护面积460万亩以上。
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美化水平,积极申办2015年第十届园林花卉博览会,完成银川园博园建设。继续加快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及改造完善步伐,打造精品绿地。大力推进防护绿地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城市主干道两侧生态景观林带。完善道路绿化网架,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达到80%以上,林荫路推广率达到85%以上。提高庭院居住区绿化达标率和绿化美化水平,努力使全市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区均达到60%以上。进一步加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绿化力度,在做好园区配套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园区防护林和绿化隔离带等公共绿化建设。加强建成区生产绿地基础建设,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稳定在2%以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提高县城及小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镇。
加强市域大环境绿化建设,加速山沙区防沙治沙及生态治理进程,科学组织人工造林和围栏封育,积极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市。加快灌区平原绿化,巩固提升灌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果。加快铁路、公路及大型灌排水渠两侧的绿化建设,全面提升通道绿化水平。深入推进黄河金岸生态建设,形成以林带、片林、湖泊湿地、水系、文化景观相辉映的生态旅游景观带。以银西10万亩森林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银西生态防护林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大力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启动黄河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进一步完善爱伊河水系及其连通工程,建设银川湿地博物馆。
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优化和调整工业产业布局,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的联防联治,全力推进城乡垃圾和工业固废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进程,通过发电、水泥制造等途径处置污染物,防止二次污染。对现有工业企业污水进行深度治理,进一步降低污水排放强度,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全面开展水系水质监测工作。进一步推广“热电联产”代替燃煤小锅炉,加强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推进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突出抓好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创造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严格执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规定,使全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切实巩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体系,确保全市环境安全,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效益。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对现有工业园区实施生态化改造,积极发展循环型工业;推广农业生态模式,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着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大力倡导绿色、低碳、节约、文明的消费方式,着力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系统和主要废弃物资回收和再生系统,实现废弃资源循环化利用。把宁东基地建成国家级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贺兰和永宁建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示范县,灵武建成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示范县。
第四节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