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营造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制、政策和信用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广泛开展协作配套,加快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创业基地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持续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完善鼓励创业的体制机制,为创业主体提供创业培训、企业融资、项目开发等服务。
(三)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
基本思路: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重点,严格耕地资源保护,创新土地管理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土地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提高土地承载能力。
1、创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机制。建立和完善用地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鼓励、限制、禁止用地目录。建立集约节约用地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结果与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惩挂钩。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实施机制和管理制度。大力推广提高容积率、建设多层厂房等集约用地方式,提升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开展“城中村”改造试点。建立园区项目调整和集聚机制,按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对建设用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引导新建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加强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土地存量。建立集约节约用地奖惩机制,出台减免土地出让金和土地使用税或限制用地奖惩措施。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对竹埠港、鹤岭锰矿地区、吴家巷等地段的耕地,变更土地地类。
2、创新耕地保护模式。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用地分类保护和耕地有偿保护试点。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异地补充制度,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和质量动态平衡。完善耕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有机结合的土地开发整理多元投入机制,设立耕地保护资金。统筹实施耕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推进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3、健全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供应计划管理和市场供求调控,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探索“先征后转”的土地利用预征机制,开展土地预征试点。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交易许可制度,建立流转交易平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转让、抵押等方式,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交易。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担保机构,探索建立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入股、互换、转包等流转方式的政策和具体办法。建立农村宅基地科学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
4、创新征拆安置方式。完善征迁补偿制度,对于城市规划建设区内征用农地,实行统一征收、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开展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以土地换社保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创新征迁工作方式,推行“阳光拆迁”、“文明拆迁”,规范征迁过程,完善监督申诉机制。
(四)创新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机制
基本思路:以建立公共财政和增强金融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快建立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和投融资体系。
1、建立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引导机制。完善市与县市区及园区财税体制,逐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财政分配体制。试行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打捆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制定鼓励和支持产业优化升级、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财政性政策措施,设立“两型”社会建设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奖励与节能减排挂钩等“以奖代补”的扶持力度,实施政府绿色采购。
2、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制定设立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绿色信贷”机制,重点扶持符合“两型”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推广农村村镇银行试点,推进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小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性产业,加强企业资源整合,落实企业上市融资扶持政策,建立上市公司培育工作机制。扩大农村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农业发展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3、推进投融资主体建设。整合投融资公司,推进湘潭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湘潭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等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化改革,组建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投融资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强化政府资金、资产的资本经营功能。通过启动资金、资金补贴、贷款贴息或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和壮大社会投融资主体建设。
4、拓宽投融资渠道。制定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投融资方案。鼓励社会资本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的改组改造。积极争取发行市政债券,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建设。引进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资机构,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采用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TOT(即:移交-经营-移交模式)、ABS(即:以拟建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作保证,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模式)等融资形式,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
(五)创新自主创新体制机制
基本思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人才,加快建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