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推进对外开放体制改革
1、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重点促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和农产品等出口。加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更新。积极审慎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和贸易公司,带动产品、技术、劳务出口。
2、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招商平台和协调机制,降低商务成本,增强配套能力,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参与“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市场化的招商模式,成立招商公司。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推动建立城际间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形成整体招商格局。
3、营造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的体制环境。争取成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重点承接技术水平高、增值空间大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争取享受国家服务外包基地政策。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财税、信贷等扶持政策,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引进机制,培育服务外包企业。
4、建立“大通关”体系。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构建大通关信息平台,实现通关、物流、商务等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烟花、鞭炮出港基地和出口产品安全通道;争取长沙保税区在我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口岸合作协调机制,争取“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港口在我市设立内陆港。争取我市开设铁路货运专列至广州、上海等城市。
5、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全国各改革试验区的交流与合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体制创新等方面互相借鉴、共同促进。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经贸联系,夯实合作平台,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与香港、澳门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积极参加与台湾的产业合作,促进我市与台湾经贸往来。
(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大部门制的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改革,加快推进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事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管办分离。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突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加强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
2、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办事程序,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改革行政审批方式,实行项目审批代理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办公和网上监管。
3、探索部分公共服务社会化。规范和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改变其与政府部门的附属关系。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部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探索政府向市场购买公共服务的做法。
4、推进基层管理模式改革。推进行政管理重心下移,减少执行层次,赋予基层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调职能。构建完善的基层自治机制和组织体制。
5、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按照“两型”社会要求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新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各县市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及权重,加大对核心区、重点开发区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生态环保、公共服务、耕地保护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引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具体履行参谋、协调、指导、考核、实施等职能。成立云龙示范区管委会、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管委会和天易示范区(株洲)管委会,负责各示范区(工业区)建设改革工作。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组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研究和咨询机构。
(二)加强目标考核。在省总体方案和市总体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编制一定期限的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建设改革任务明确到县市区、示范区(工业区)和相关部门,落实责任,共同推进。制定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两型”社会建设工作作为市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考核评估工作。
(三)加强规划引领。确立规划的龙头地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和严肃性。高水平、高起点编制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各项规划和方案。完善规划公示制和听证制,建立规划决策专家咨询制,建立健全执行重大规划衔接、项目规划审核、督察、实施等制度。
(四)加强示范带动。在云龙示范区、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天易示范区(株洲),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全市重点建设和改革项目优先安排在示范区(工业区)组织实施,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同时,在各专项改革领域,选择一批试点单位或区域,进行改革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