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锡政发〔2011〕27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无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今后五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方位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 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突出转型发展主线,按照建设“五中心”和打造“五名城”的目标定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和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无锡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朝着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迈进。
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58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3.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1.3万美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1579.9亿元,年均增长30.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11.9亿元,年均增长23%。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产业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5%,预计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11.8:55.1:33.1调整为6.2:54.8:39.0。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5.7%,比2005年提高12.3个百分点。高效农业面积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提升到53.9%。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微电子、新能源、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建设创新经济领军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预计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比2005年提高0.8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达83080件,是“十五”期间的6倍。引进海外归国领军型人才工作开创全国先河,落户“530”项目超过1200个,集聚海归高层次人才6000多名;累计完成政府主导的“三创”载体500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企业3400多家,涌现了尚德太阳能、美新半导体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无锡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先进城市、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传感网高技术产业基地、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行列。
城乡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城乡规划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优化了区域功能布局,“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基本确立。连续实施“三年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城市快速路网系统基本建成,苏锡高速公路、锡张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道一级公路改造全面完成,沪宁城际铁路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宁杭高速铁路无锡段和苏南运河三级改造工程加速推进,城区防洪工程达到200年一遇标准,城市轨道交通一、二号线开工建设;完成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成为对外开放的国际机场;无锡(江阴)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加快推动“五个新城”、“五个园区”、“五个街区”、“八个博览园”等一批功能性载体建设,全面启动太湖新城、锡东新城建设,市民中心建成投用。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城市化率达到68%左右。大力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活动,组织实施“农村八项重点工作”和“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农村五年基本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完成。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突出。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无锡太湖保护区建设,深入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和环保优先专项行动计划,切实加大减排力度,全面实施蓝藻打捞、底泥清淤、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各项措施,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在2005年基础上,五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削减20%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32%以上。五年累计关停“五小、三高两低”企业1900多家。建成长江供水工程,形成双水源供水格局,保证饮用水安全稳定。基本形成污水处理厂、主管网、排水达标区建设“三个全覆盖”。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4.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5%,分别比2005年提高4.2和3.35个百分点。无锡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行列,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全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和生态城市群。
改革开放继续纵深推进。坚持市场取向原则,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力实施改革攻坚七项重点工作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行动纲要,被评为“中国改革优秀城市”。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促进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集聚。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3.1%。实施社会事业 “四分开、两分离”改革,完成了建设、社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市政、园林“管办分离”和广电、报业集团“宣传与经营分离”改革。强力推进“两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十五”期末的3000多项削减至467项。财税、金融、投资、科技、人才和社会管理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积极扩大对外开放,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612.2亿美元,为2005年的2.1倍;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年均增长10.5%;对外直接投资累计8.3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2.8倍;全市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总额达到31.8亿美元。五年新增国际友好城市24个,累计达到36个。
民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坚持富民优先方针,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开展“幸福市(县)区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6%和11.8%。五年新增城镇从业人员5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大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城乡接轨、水平不断提高,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更加完善。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无锡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65岁,成为首批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示范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无锡博物院、吴文化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无锡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依法治市和社会建设管理工作明显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过去的五年,是无锡战胜重重困难、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探索转型发展道路、科学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的五年,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奋力迈进的五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影响深远,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无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无锡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偏低;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区域统筹发展面临众多制约;人才、知识等创新要素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优化人口结构和素质任务艰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够均衡;社会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化解社会矛盾压力增大等,迫切要求我们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有效化解多种矛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附表1:无锡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表1:
无锡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05年
| 2010年
规划目标
| 2009年
实际完成
| 2010年
预计完成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2808.8
| 5610
| 4991.7
| 5758
|
2
| 人均GDP(常住人口)
| 美元
| 6323
| 10000
| 11884
| 1.3万美元以上
|
3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37.6
| 45
| 41.3
| 42.5
|
4
|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 %
| 11.8:55.1:
33.1
| 7:55:38
| 6.6:54.9:
38.5
| 6.2:54.8:
39.0
|
5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
| 33.4
| 44
| 43.9
| 45.7
|
6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336
| 3300
| 2387.56
| 2985.65
|
7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181.68
| 320
| 415.9
| 511.89
|
8
| 到位注册外资(商务部口径)
| 亿美元
| 20.07
| 40
| 32.03
| 33
|
9
| 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291.91
| 587
| 439.5
| 612.23
|
| 其中: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155.46
| 311
| 260.1
| 362.72
|
1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816.4
| 1730
| 1542.7
| 1809.08
|
11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
| %
| 51.2
| 70
| 62.1
| 63.1
|
12
| R&D支出占GDP比例
| %
| 1.65
| 2.5
| 2.36
| 2.5
|
13
| 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数比重
| %
| 12.9
| 20
| 18.4
| 20.4
|
14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
| 51.4
| 58
| 51.3
| 52.9
|
15
| 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
|
| 8
| --
| --
|
16
| 每万人拥有人才数
| 人
| 1318
| 1900
| 口径调整不作计算
|
17
| 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
| 人
| 20.3
| 22
| 22.7
| 26
|
18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3.27
| <4
| 2.80
| 2.56
|
19
| 人均预期寿命
| 岁
| 76.5
| 77.5
| 77.52
| 77.65
|
2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6005
| 29500
| 25027
| 27750
|
21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8004
| 13000
| 12403
| 14002
|
22
| 恩格尔系数
| %
| 37.5
| <35
| 35.6
| 36.5
|
23
|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 平方米
| 30.3
| 35
| 38.4
| 39.2
|
24
| 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 平方米
| 56.4
| 40
| 57.7
| 58.5
|
25
| 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 平方米
| 20.64
| 21
| 22.6
| 23.3
|
26
| 市区公共交通分担率
| %
| 16
| 25
| 24
| 25
|
27
| 主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
| 公里/小时
| 15
| 20
| 19.6
| 20.1
|
28
| 城市化率
| %
| 67
| 75
| 67.76
| 68
|
29
| 基尼系数
| | | |
|
|
| (1)城镇居民
| | 0.316
| <0.4
| 0.290
| <0.4
|
| (2)农村居民
| | 0.305
| <0.4
| 0.332
| <0.4
|
30
| 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
| 万分之
| 74
| 75
| 69.86
| 68.03
|
31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人/亿元
| 0.3
| 0.24
| 0.10
| 0.10
|
32
| 人口自然增长率(户籍人口)
| 千分之
| 0.67
| <1
| 0.25
| 0.7
|
33
|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 %
| 97.3
| >99
| 98.3
| 98.5
|
34
| 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 %
| 72
| >95
| 95.6
| 95
|
35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 %
| 98.8
| 100
| 99.9
| 100
|
36
| 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
| %
| 94.0
| >90
| 98.4
| >90
|
37
| 耕地保有量
| 万公顷
| 13.6
| 13.4
| 调查方法和口径调整
不作统计
|
38
| 城市绿化覆盖率
| %
| 40
| 45
| 43.2
| 43.35
|
39
| 森林覆盖率
| %
| 17.3
| 24
| 23.5
| 24.5*
|
40
| 万元GDP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0.92
| 0.736
| 0.756
| <0.736
|
41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
| %
| | |
|
|
| COD
| %
| | 20
| 30
| >32
|
| 二氧化硫
| %
| | 20
| 30
| >32
|
42
|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70
| 90
| 89.8
| >90
|
43
|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分
| 80.4
| 90
| 86.4
|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