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我市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高,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基本形成。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98%、99.62%、99%,比200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市普教系统有省特级教师225人,比2005年增加了78人;高级职称教师2.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1.02万人;有省、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校长、名教师46人。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五、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全面建设教育e时代工程,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建成了全国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光纤城域网,光纤总长度超过了2万公里,覆盖了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全市中小学校的计算机生机比为7.3:1,师机比为0.92:1,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课室比例达87.25%,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学装备现代化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夯实了基础,90%的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数的62.8%。我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应用最好、管理最规范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教育e 时代工程被信息产业部评为“全国首批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统一建设了教育系统办公信息交换平台,成为教育部教育电子公文交换试点区,是全省5个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应用示范点之一;市招生考试应用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招生考试全方位、网络化管理,为招生考试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社会提供了快速、准确、便利的服务;建设了全国领先的教师继续教育网、教师教学资源库、网络教研系统,率先在全省实行教师继续教育网上报名、网上选课、网上学习、网上登记学分并出具学分证明,95%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通过网络开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了网络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强化德育首要地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优化德育模式,大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创新德育内容,实施《广州市学校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建立了243所家长示范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书香校园”。以“五四”系列活动、“生活的准则”中学生征文活动、中小学书信节、成人宣誓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德育实践,“学生频道”网站和《打开心天空》《七彩年华》等成为品牌栏目。夯实道德体验阵地,拓展道德实践平台,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市在册青年志愿者达80万人,近50万名学生直接参与了广州亚运和亚残运志愿者服务,为实现“两个亚运,同样精彩”作出了贡献。
二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五年来,我市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核心环节,在组织、经费、师资、制度、过程等方面加强保障,先后印发了《转发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意见的通知》《广州市中小学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案》及各学年度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实施了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方案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加关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等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素质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发了一批具有广州特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同步教学资源包等课程资源;建立了学分认定、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教学评价的目标更多元、方式更多样;扩大了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权,进一步完善了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三是以科研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全市建立了一支思想过硬、优质高效、素质精良、凝聚力强的教研、科研团队。五年来,全市共投入科研经费5.8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9倍;共立项国家级科研课题19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18项,厅市级科研课题733项;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研成果奖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9项,其中一等奖14项。市属高校的科研水平大幅提高,开展了创新学术团队评选,“羊城学者计划”是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以项目带动人才发展的科研行动计划。五年来,市属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863项目5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课题207项,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16项,国家社科基金30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项。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为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攀升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