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强信息化融合。一是着力抓好企业层面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培育一批在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工艺应用等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特别突出并具有示范意义的企业。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并争取年内有5~10家企业入选省“两化”融合示范单位,推荐上报1~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示范工程。二是着力抓好行业层面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依托“广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整合创新中心”和“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惠州分中心”,专门针对行业内共性的信息技术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力求从行业的层面整体提升信息化水平。三是整合各方资源,加快“两化”融合支撑体系建设。争取在年内启动惠州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整合创新中心建设,提升“两化”融合创新技术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重点推进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信息化;建材行业重点推进生产流程中减少能耗物耗的信息技术应用;金属制品行业重点推进生产工艺与商贸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家用电器行业重点推进产品构成层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三)打造品牌优势,提升行业产品价值。
抓住惠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鼓励和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外包,积极突破现代服务业供给水平较低和有效需求增长较慢的双重制约,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同步发展。推进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按研发、制造、营销、物流四大环节重整企业业务流程。
1.促进品牌带动发展。一是着力打造企业品牌。结合“千百亿”品牌培育工程,加强优势传统产业的企业品牌建设,使优势传统产业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不断增加,加强对优势传统产业品牌企业的培育,探索自主品牌建设与金融机构商业运作模式;加强品牌推广平台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推广中心。二是全力打造区域品牌。利用惠州目前已拥有的著名品牌优势,发挥龙头企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带动作用,继续打造惠州品牌形象;依托各特色产业集群,积极保持和打造区域品牌,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品牌。把企业品牌的发展同区域品牌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塑造优势传统产业专业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好、交易成本低、整体竞争力强的“惠州创造”新形象。
扶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争创品牌,对现有拥有省级名牌的企业,支持他们进一步做好品牌的提升成长工作。扶持园洲制衣、水口毛纺、龙门水泥业发展,提升TCL家电、富绅西服、惠城区“中国男装名城”、惠州“针织丝光棉”、惠东县“中国女鞋生产基地”等品牌,扩大纺织服装、制鞋、家用电器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
2.加强服务业配套发展。依托我市众多的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会展业、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以连锁经营和中高级批发市场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以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为着力点,加快提升流通业竞争力;以新型业种业态为发展导向,推动流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切入点,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四线三圈二带一中心”的大商业格局,即依托惠澳大道、惠南大道、惠州大道和仲恺大道等城市快速干道,沿线建设四条具有不同功能的城市商业服务带;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板块功能、产业特征,构建惠城、惠阳-大亚湾、陈江-惠环三个商业圈;利用穿越市区的东江、西枝江和大亚湾海岸线两条自然生态景观,打造滨水休闲商业服务带;以现代商业理念为指引,以新型业态为主导,以大型综合商业为支撑,打造区域性商业中心。惠城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会展中心、商务中心,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惠东县重点建设大型服装鞋类鞋材批发市场;大亚湾开发区重点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和油品化工原料批发市场;仲恺高新区重点发展与制造业配套的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
3.提升工业设计水平。针对惠州优势传统产业重点地区、重大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需求,大力推动工业设计发展,提升产业价值。支持建立传统产业工业设计园、创意中心,积极开展工业设计成果与优势传统产业对接活动,引导工业设计走进优势传统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以企业内部设计体系为基础,提高企业的工业设计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四)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环境友好度,抓好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以建材、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传统耗能产业为重点,以大中型企业为主,通过技术创新和改善管理,推进节能降耗,在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模式。二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贯彻“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鼓励引导企业合理地开发和配置资源,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有效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三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统一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材行业重点在降低能耗、物耗和减少污染排放上,家用电器行业重点在节能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上,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和制鞋业重点在节能和控制污染上,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产业的环境与资源友好度。
(五)落实“双转移”,优化产业布局。
加强优势传统产业布局指导,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明确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形成产业集聚和区域特色。完善和提升专业镇的建设,形成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传统产业集群。按照“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思路,推动重污染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加快改造提升。对能耗和排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传统行业企业进行重点整治。对于能耗和排放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和全市全行业平均水平,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相关方面要求的传统企业予以保留,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扶持和推进其持续改造提升。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决淘汰各种落后生产能力。同时,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转移到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凤岗(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及其他工业园区。对建筑材料行业、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中能耗大、物耗大、污染重的企业要重点整治,达不到相关要求的企业,要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其异地改造、转产转型或者实施关闭停产。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