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使“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和自给率下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将淹没我市蔬菜基地5.25万亩,影响产能16万吨,其中淹没专业基地1.75万亩,占现有十堰城郊蔬菜基地面积的60%,影响产能8.5万吨,占现有基地年供应量的三分之二。虽然新基地建设在同步进行,但是农民形成种植习惯、新基地熟化、新市场培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循序渐进,使得一定时期内“菜篮子”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三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使“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安全备受关注。随着城乡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不仅追求吃得饱,更追求吃得好、吃得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倍受市场青睐。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市“菜篮子”工程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滞后,工作手段落后,检测能力不强,准入制度、应急机制都还没真正建立,满足市民安全消费的需求任重道远。
二、发展目标
(一)蔬菜。到2015年,全市蔬菜商品基地发展到40万亩,产量121万吨,产值19.7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00%、98.36%、118.9%。其中城市供应基地10万亩(十堰城区、县市各5万亩),加工外销基地15万亩,高山特色基地15万亩。各类蔬菜播种面积130万亩,产量180万吨,产值28亿元。蔬菜加工量10万吨,加工产值11亿元,发展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12家,产值过亿元企业2家,加工转化率10%,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蔬菜产业种植和加工产值39亿元。
(二)畜禽。根据我市实际,力争到2015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200万头、8万头、100万只、4000万只,比“十一五”年均分别递增 5.2%、4.9%、7.7%、18%;肉蛋产量分别达到26万吨、4.5万吨,年均分别递增9.9%、5.2%;牧业产值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
(三)水产。通过五年的努力,建立健全水产原(良)种、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检疫、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信息与水产品市场、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建成一批生态、高效的水产养殖基地,实现水产苗种的自给自足,提高养殖科技水平,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持水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9.4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7.77万吨,渔业产值9亿元。
(四)食用菌、魔芋及薯类。食用菌:到2015年,干鲜品产量达到1600万公斤,其中干菇产量达到200万公斤,黑木耳产量达到300万公斤,食用菌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加工产值达到6亿元,系列产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能力达到3000万美元。魔芋:到2015年,全市魔芋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总产20万吨,产值5亿元,精粉加工达到3万吨,鲜芋转化率达到70%。薯类:到2015年,全市薯类种植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红薯50万亩,马铃薯30万亩,总产(折纯粮)32万吨。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年产优质种薯4000万公斤,建立10万亩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和贮藏保鲜设施。马铃薯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转化率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