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组整合,组建一批贸工农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支持特色加工产品注册登记与品牌开发。建立紧密型农企联结机制。引导企业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在江津区建设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农产品贸易城,在万州区、涪陵区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一批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各区县(自治县)建设一批三级农产品批零兼营市场或特色市场。加快“两翼”农产品综合市场建设,新建、改建乡镇农贸市场200个,完成110个城区菜市场整治改造。在部分生猪定点屠宰场、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开展蔬菜和肉类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加强市场监控,严厉查处恶意炒买炒卖农产品行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办“两翼”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展厅。
(三)促进劳务经济与农民创业。继续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内转移就业,保障重点产业用工需求。深入推进创建“充分就业村”工程,“充分就业村”达到40%以上。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加大市级农民返乡创业园区支持力度,对返乡创业重点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积极承接、加快发展沿海劳务外包。推进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培育1万名劳务经纪人。
(四)发展小城镇经济。继续加强105个市级中心镇和4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综合配套功能,力争80%的市级中心镇完成主干道环境综合整治。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镇区集中,增强镇域经济实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七、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突破
(一)推行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和林权抵押贷款,继续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完善农村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发挥农村资产评估机构和农村资产交易平台作用。建立“三权”抵押登记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行政、信用和法制环境。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历史遗留户籍问题,全面完成户籍制度改革第一阶段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土地、住房、就业、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社会福利,形成有利于城乡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制度体系框架,为制度性转移奠定基础。新增转户进城人员18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上升到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