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考虑我市现有的产业基础、技术支撑、重大产业基地、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产品等因素和潜在优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兼顾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发展规模,集中资源在重点领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生物医药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落实配套扶持政策,集中扶持,要加强技术攻关和争取产业布局,积极争取以省市共建等方式,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加强与周边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合作,主动参与珠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项目,加强招商引资,扩大示范应用,着力培育市场,构建全方位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开放和产业化推广,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提升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高技术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与创新链。引导支持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发展新兴产业,形成错位发展的新兴产业增长带;支持集成总装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支持综合实力强、在新兴产业若干重要环节上能起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商务会展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软件业、文化创意产业。确立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文化特色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大力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大力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休闲之都,打造“东方日内瓦”,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围绕城市轨道经济带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建设珠三角高品质的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综合功能区。以港口物流为重点,建设珠三角辐射大西南地区的大型物流集散基地和商贸中心,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谋划建设肇庆国际会展中心。大力发展软件、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
--着力发展生态现代农业。优化农业区域规划布局,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效益优势的名优柑桔、稻米、蔬菜、禽畜、淡水养殖、珍贵树种、油茶、松脂、油栗、南药等10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国家级西江北岸水果产业带和怀集梁村平原优质稻产业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积极培育农业名牌品牌产品,促进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农业行业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业经济。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的战略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建设创新载体。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载体。选择重点优势企业创建和提升企业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的创新能力,同时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后备对象进行培育,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方向。以电子信息、机械及汽车零配件制造、生物医药、造纸及林产化工、金属加工及新材料等产业和行业为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参与全省产业联盟,形成产业集群。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我市企业深入合作,推动在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形成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各类研发平台和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通过整合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业园、科技园、孵化器、研究开发机构、信息平台、服务中介、创新中心、博士后、研究生工作站;通过引进、共同研发和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制约我市科技发展的共性、关键性的技术;通过共同或单独承担一批高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扩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增加科研投入。加大财税对科技的支持力度,确保科学技术经费投入增长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带动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的联系,拓宽产学研的路子,深化产学研结合工作。迅速提高我市已建设的工程中心、创新中心和科研所的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创新力。
--培育创新人才。鼓励企业主动联系特派员,鼓励特派员助理进驻企业,以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提升企业现有研发队伍水平,以校企联合建设研发机构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促进我市企业产学研长效机制的建立;建立专利基金,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扶持、流转机制,建立富有活力的人才聚集机制。支持肇庆学院实施“西江学者”计划,发挥本地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