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根据产业发展目标和企业需求,凝练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突破行业技术瓶颈、推进产业技术升级的攻关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参与。
47.到2015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参与。
48.完善“一网两库”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入网量、信息量和共享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利用率达到60%以上;面向全市科技人员服务的国内外重要科技文献满足率达80%以上;加快整理我市相关单位、部门、行业长期积累的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公共安全等特色支柱产业领域科学研究、科学普查、科技统计等基础数据资源,分期分批建立跨部门、跨学科、多层次科学数据网络共享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49.充分利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成果、设备等科技资源,与企业联合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高校、研究院所与产业对接活动,有效化解企业缺乏高层次创新资源的难题,促进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50.整合资源,促使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加强技术辐射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产业集群技术联盟,全力推进七大产业集群发展,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统计局参与。
51.优化空间布局,建设“八大功能区”,把培育和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作为功能区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强化节能减排,开发利用各种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城镇化率达到48%。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牵头,市住建委、市城乡规划局、市环保局和各县(市、区)参与。
52.加快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构建太榆新型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经济区、太钢不锈钢和新材料经济区、并州新型煤化工经济区、晋商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区4个特色经济区。通过加快太原经济圈建设,大力推进产业聚集和城市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加快整合区域资源,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不断强化太原在黄河中游区域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和在全省的示范带动作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牵头,市住建委、市城乡规划局和相关县(市、区)参与。
(七)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53.围绕工业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任务,有针对性的培养1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不断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造就100名创新型企业家。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重点学科牵头人、重大科学工程或科研项目主持人等100名领军人物,汇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学术技术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全市各行各业专业技术骨干。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牵头,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参与。
54.在装备制造、不锈钢、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形成100个创新人才结构合理、创新活力充沛、创新绩效突出的创新团队。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参与。
(八)优化创新环境
55.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关于推动自主创新的法规政策。开展以激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科技金融政策等为重点的专项督查,确保各项法规政策落实到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等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