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移民安置、生活补偿和生产发展机制。按照《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做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加强后期扶持,维护移民合法权益,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根据 “先移民、后建设”的水电开发新方针,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工程顺利建设和移民妥善安置的关系。
(二)加强组织协调。
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力度。凉山州、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以及规划区一市八县人民政府是规划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切实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省级相关部门要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财税信贷、产业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认真做好组织动员群众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其主体作用。
2.建立区域合作分享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接发展思路,确定两市州之间重大利益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协调和解决合作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和问题,实现规划衔接、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布局一体化、分工协作的合作机制。建立相应的利益分享机制,妥善处理好产业输出地和产业接收地的利益关系,实行异地办厂,属地纳税,制定产业发展利益共享分配政策,促进区域内市场开放和要素自由流动。
3.加强监督检查与评估。组织开展规划评估,搞好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保障本规划的贯彻落实。
附件:1.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工作方案
2.支撑安宁河谷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情况表(略)
附件1
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
(2010-2015年)工作方案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的部署,根据《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为全面推进2010-2015年规划实施,加快凉山彝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特编制本工作方案。
一、现状分析
安宁河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独特,是我省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发展条件好、人口和城镇分布密集、产业集中程度高。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安宁河谷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已经具备加快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地区经济快速增长。2000-2009年,规划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比全省同期高2个百分点。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1.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19306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25亿元,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水利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0万亩。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民航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和运输能力的综合交通骨架。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电网基本实现全覆盖。邮电通信能力大幅增强,电视普及率全面提升。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形成了以水电、钒钛、钢铁等为代表的特色工业,以烤烟、蚕桑、马铃薯、经济林果、蔬菜、花卉、畜禽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以民族游、民俗游、自然风景观光游、商贸物流等为代表的特色服务业。
民生改善成效明显。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八大扶贫工程”、“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成效显著,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该规划区存在经济规模仍然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产业竞争力仍然不强、社会发展仍然滞后、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等问题,需要解放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12年,安宁河谷经济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基础设施改善迈上一个大台阶,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初具规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到2015年,安宁河谷经济带基本建成全省区域发展增长极。基本消除城乡基础设施主要瓶颈制约,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现代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率达到45%,接近全省同期城镇化水平。
(二)总体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全方位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省内重要区域增长极。
1.打造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
以安宁河和主要陆路交通干线为依托,以城市节点和现有产业为基础,积极构建“一核两带”,打造省内乃至西部地区具有活力和特色突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核”,即以西昌为核心城市。优先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有序推动高载能产业外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重点突出生态、休闲、人居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人口集聚。发挥西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两带”,即以冕宁-喜德-西昌-德昌-米易-盐边为纵向发展带;会理-会东-宁南为横向发展带。
纵向发展带依托G108、雅攀高速和成昆铁路等交通主干线,以冕宁、喜德、德昌、米易、盐边县城为五大节点,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钒钛及其他有色金属加工、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引导的特色产业带。
横向发展带以宜攀高速和昭攀丽铁路建设为契机,以会理、会东、宁南县城为节点,着力扩大城镇规模,做大做强矿冶、特色水果种植、茧丝、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以县城发展带动乡镇工业、乡镇发展促进县城发展的格局。
2.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风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以西昌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县城和特色集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促进具备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小城市。将西昌市建设成为中国航天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西部水城、文明和谐的民族地区样板城市;将会理、米易建设成为富有历史文化和山水园林特色的攀西地区重要城市和攀枝花市的后花园;将会东、德昌、盐边、冕宁、宁南、喜德等县城建设成为特色明显的小城市;依托旅游景区、交通节点和产业发展,重点建设螺髻山、泸沽湖、红格、渔门、普威等一批旅游小城镇。加强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支撑,鼓励各城镇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加快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廉租住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