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广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切实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探索建立农民市民化的城镇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用人单位集中的区域,建立农民工租赁性集体公寓和公共廉租住房,促进农村居民转变为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有合法住房的城镇居民。
2.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城乡统筹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努力扩大就业培训体系覆盖面,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服务网络体系。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开拓劳务输出市场,逐步实现农民工由数量型向素质型、体能型向技能型、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城乡公平的就业服务,逐步建立起城乡劳动力权益均等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安宁河经济发展带地区的充分就业。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完善各类教育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健全国民教育体系。
1.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发展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农村学校校点布局调整,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实现教育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加强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2.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骨干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数量适中、分布均衡、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适应区域内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4.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按照抗震设防标准,改造不符合要求的校舍,消除现有中小学危房。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教职工周转房建设。
(三)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统筹发展县、乡、村医疗机构。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进一步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合理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在县、乡、村的合理配置。
2.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强化政府性投入,鼓励社会性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县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快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3.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促进城镇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地区合理流动,健全重大传染病、地方性疾病防控体系,有效遏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疾病的传播。增强中医诊治综合能力建设。
(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保障城乡衔接机制,推动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政策。支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破产关闭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加强社会保障福利服务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支持社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
2.构建新型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推进城镇生活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城镇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农村生活救助体系,建立以五保户、残疾人员、无劳动能力人员、长期患病人员等生活困难人员为重点的农村居民救济制度。积极开展教育、医疗、住房等普惠型专项救助,逐步由单项救助制度向综合救助转变,构建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五)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1.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加强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进一步组织开展区域内文化遗产专项调查和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建设。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习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机制。
2.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和博物馆建设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力度,加快推进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倡导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备、广泛受益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3.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强田径场、游泳馆、体育馆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以建设特色项目为引领,重点建设全国水陆运动综合训练基地、二滩库区和安宁河水上运动基地红格竞训基地、米易国家级皮划艇竞训基地及白鹤滩库区综合水上运动基地等项目,培育和繁荣体育市场。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意产业专业人才,鼓励创意产品原创开发,发展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大笮文化、迷昜文化的创意作品,推动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加快传统书画艺术、民族工艺、民族服饰、现代艺术等关联产品开发,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向农村辐射,建设凉山彝族文化长廊,重点打造彝族火把文化产业园、彝族民族文化产业园、彝族演艺文化产业园、彝族传习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六)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技术交易产权平台、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特色农业、现代中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扶持和培育工业设计、节能环保、信息咨询、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型服务企业,努力建设创新联盟;依托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