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加强综合管理,构建城市管理新格局。强化城市管理立法工作,大力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健全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改变青岛城市道路的拥堵状况。
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青岛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战略平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促进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9.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水网体系等空间布局,形成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快推进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设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统筹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使用,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建立节约用地标准,加强节约用地监管和考核。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30.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生产要素向外围城镇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科学确定各区市工业主导产业和产业园区定位,优化县域产业布局,实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引导大项目和老城区搬迁企业向县域产业园区集聚,配套引进发展关联企业。完善县域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与新型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工业园区建设相配套的服务业。加快完善县域科技、金融、人才等支撑保障体系,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加快推进平度、莱西新型工业化进程。
31.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优先发展小城镇对外交通,打通小城镇至周边主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主干线的联系,优化城乡交通网络布局,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完善的城乡水网体系,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统筹城乡电力设施建设,健全供电网络,优化供电结构,镇、村基本实现电气化。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大力发展农村大中型沼气设施。推动宽带互联网络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32.统筹城乡环境改善。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加快河道综合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推进重点中心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提高村镇污水处理率。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环卫管理模式向农村延伸,村镇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坚持多措并举,注重源头治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
33.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和统一。加快推进农村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薄弱幼儿园改造,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各项城市社会救助政策向农村延伸。
34.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推进城乡各项配套改革,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健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机构、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统筹协调规划实施、政策制定、制度设计和措施落实,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九、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顺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深入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内开放合作,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5.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以国际化视野审视和谋划青岛发展,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经济贸易、城市设施、科教文化、生活居住、市民观念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形象塑造,创新对外宣传,提高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等办会办赛国际化程度,提升青岛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争创联合国创意城市联盟“音乐之都”。加强地方外事工作,加强与国际友城的联系,大力引进国际会议组织,打造国际会议城市。加快建设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营造国际化的语言环境,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
36.加快外贸外资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外资率先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实施目标市场质量、安全、环保、技术等标准,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扶持出口龙头型企业。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深入实施定向招商,更加注重引进高端要素、高端产业。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发挥好国内外500强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