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承接方向
(一)突出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按照“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的思路,积极主动承接首都及国内外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加强国内外相关品牌、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二)发挥优势,促进制造业升档升级。以高端化、品牌化为方向,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优势企业合作对接,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创新要素支撑,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大力发展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钢铁、石化、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升档升级。
(三)优化结构,促进主导产业多元化发展。立足比较优势,构建竞争优势,积极引进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成长型、发展型的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实现主导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完善体系,促进产业链型发展。依托区域内重点龙头企业、优势产品,按照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思路,深入挖掘和包装一批上、下游产品,引进相关配套企业,补齐产业链条中的弱势部分,形成上下游纵向协调、横向互补的产业体系。
(五)整合资源,构建我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通过资源共享、废弃物利用等途径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通过集中布局、企业集聚、工艺(产品)关联,在企业、产业、区域(园区)三个层面建立节约型的生产体系。
(六)做大做强,促进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特色经济优势,利用产业转移的机遇,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关联企业,壮大优势产业群体,实现集群化发展。
(七)创造载体,打造承接转移新优势。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地缘、人缘和长期合作优势,着力抓好环首都经济圈和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加强与京津在发展空间、产业功能、资源要素、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对接,在服务中承接京津项目、产业等方面的转移,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合作,努力打造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