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抓紧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省建设厅、省农办、省发改委、省环保厅)
67.积极引导鼓励绿色消费,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工商局)
68.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优生优育方针,研究制定应对人口发展“不均衡”的对策举措,完善适度低生育率政策,合理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促进人口均衡良性发展。(省人口计生委)
69.弘扬文明的婚丧嫁娶风俗。(省文明办、省民政厅)
70.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强疾病防控,推行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省卫生厅、省体育局)
71.按照各市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加快构建促进科学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落实责任制,突出强调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统筹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定位为优化开发区域的市县(市、区),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主体功能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域的市县(市、区),要加强产业集聚,着力提高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和质量。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经济、生态保护区域的市县(市、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努力成为富裕的生态屏障。(省委组织部、省统计局,各市委、市政府)
72.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原则,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力度,提高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
73.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提高源头地区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和受益水平。(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
74.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省林业厅、省财政厅)
75.探索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
76.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扶持力度,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实行省市县联合共建。(省发改委、省环保厅)
77.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根据市县(市、区)年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指数优劣状况,对其实施经济奖励或处罚。(省政府办公厅、省环保厅、省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