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地震灾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相关工作的意见》(川办发〔2010〕1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充实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统筹规划和积极拓展多种转移就业渠道,全面推行基地-订单-培训-鉴定-就业-参保-维权“七位一体”农民工工作模式,夯实工作基础,提高服务管理能力,通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帮助就地转移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措施,切实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二、工作目标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培训农民工10万人(其中,在岗培训5.9万人)。农民工工作、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公共服务等有明显改善。
三、工作措施
(一)加快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在继续稳定长三角、珠三角、西北等劳务输出基地的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在省外建立15个劳务输出基地,并设立相应的农民工服务站。今年在北京、青岛、昆山、沈阳新建一批劳务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4个农民工服务站,提高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水平,稳定输出规模。
(二)以市场为先导,加强与用工单位对接。组织培训机构和有关部门到劳务输入基地开展劳务推介和洽谈,签订用工合同,通过“引厂入校,学校入厂”等形式,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订单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送,实现2万人定向培训就业。
(三)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技能化输出比重。在全市重点用人单位,铁路公路、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项目、特色高效农业项目和旅游服务业挖掘搜集就业岗位信息,开展针对性培训,全年培训农民工10万人。继续前移培训重心,今年到北京、昆山广元籍农民工集中地举办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培训人员3000名。
(四)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提升农村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在抓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全年职业技能鉴定2万人。
(五)拓宽渠道,全方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各地要主动做好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工作,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不断开辟新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灾后恢复重建、以工代赈项目、林业重点工程、林业产业等建设中要注重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鼓励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力争今年扶持1000名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以创业带地就业工作。
(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民工参保覆盖面。结合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工作的全面推进,加大对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力度,做好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七)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的配套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分割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与当地市民一样,在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医疗卫生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认真清理整顿用工市场,加强对民办中介机构的监管,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务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