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机构要按照“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发展小麦、油菜、马铃薯、青稞等种植业保险和奶牛、能繁母猪等养殖业保险。积极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紧紧抓住保监会将青海确定为首批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地区之一的有利契机,在综合考虑地域民族特色和低收入农牧民风险保障需求的基础上为低收入农牧民提供小额人身保险服务。探索建立农牧业保险、农牧区小额保险与农牧区信贷的联动机制,在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同时,满足农牧民贷款需求。加快发展农牧区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积极扩大农牧区中小企业财产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增强农牧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险机构要为农牧民提供优质保险服务,出现保险事故时,要及时、准确、认真做好查勘、定损和对受灾地区农牧户的理赔工作。同时要加强农牧业保险宣传力度,深入农牧户,把与农牧业相关险种的权利义务和保险免责、理赔等条款宣传到位,提高农牧民保险自救意识,积极引导农牧民自觉防范风险。
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配合国家农牧业产业政策调整,在切实注重风险防范基础上,大力开展农牧区金融服务创新,加大对农牧区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拓展金融支农领域,通过批发或转贷方式间接参与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等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农业发展银行要优先支持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显著民生效应的项目;邮政储蓄银行要积极发挥农牧区网点多的优势,加快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拓宽信贷支农服务领域,由支持粮、油生产环节向加工环节延伸,带动农牧业企业和农牧民创业发展,积极发放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扩大贷款覆盖面,提高贷款满足率。
(二)衔接政策,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加金融资源向农村投放的吸引力。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特别是财政政策支持。要充分运用财政性资金的杠杆拉动效应,发挥其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农牧区。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逐步探索研究完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用于补偿涉农金融机构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形成的信贷损失,调动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各州(地、市)、县可根据自身财力,完善相应的农牧区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同时,对涉农企业与农牧户的贷款实行贴息或建立保险补贴金制度,为涉农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参保企业与农牧户提供保费、经营费用和超赔补贴。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