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成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各地要围绕主攻单产,因地制宜地确定主推技术,加快先进实用重大技术的集成推广。要针对冬麦区干旱多灾的实际情况,主推以防旱抗旱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从根本上减轻旱灾的威胁。一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中东部旱作农业区要积极试验示范以全膜覆土穴播和膜侧沟播为主的地膜小麦,按照项目要求加大推广力度,力争今年秋播地膜小麦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比上年增加20万亩。同时,要积极示范推广深松耕、少免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力争深松耕面积达到110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0万亩,比上年增加8.5万亩。二是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要针对小麦播量过多,冬前群体大、个体弱的实际情况,下大力气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川水地、塬地和梯田要实现机械化精量播种,力争面积达到500万亩,比上年增加85万亩。陇南、天水等地区要加大机械播种和条播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淘汰撒播的落后播种方式。三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为了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各地要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契机,全力推广测土配方为主的科学施肥技术,实行氮磷配施,化肥深施,有机无机结合,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等重点环节,做到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完成秋冬种生产中100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任务。要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高温堆肥等方法,努力增施有机肥。四是推广适期晚播。要针对近年来大气偏暖、秋冬季气温偏高,冬小麦冬前出现旺长、养分损耗过大,死苗严重,影响安全顺利越冬和正常生长的实际,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确定最佳播期,利用各种媒体和农民培训活动宣传、推广适期晚播,为冬前培育壮苗打下良好基础。
(四)抓好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确保小麦生产安全。一是抓好核心区综合治理。天水、陇南等小麦条锈病核心越夏区,要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巩固治理成果,有计划地实施退麦改种和结构调整,规划好调整作物的种类及布局,实现生物多样性,从根本上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威胁。对暂不能压减的小麦,要通过铲除次生麦苗、适期晚播、种植抗病品种、普及药剂拌种和秋苗期防治等预防措施,控制秋苗发病和冬前菌源量,减轻明年早春全省防治工作的压力。二是普及秋播药剂拌种。最近,省上下达了今年秋播拌种工作方案和拌种农药120吨(折合金额150万元),各地要按照省上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秋播拌种工作方案,尽快将农药分配到重点乡镇,并派技术人员蹲点,与乡镇驻村干部一起制定拌种方案、落实拌种农户和面积,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技术、集中连片、示范引导的方式,全面普及推广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技术,杜绝白籽下种,将秋播药剂拌种任务落实到户,努力保障冬小麦安全生产。特别是陇南、天水条锈病核心越夏区和临夏、定西等重发区和常发区秋播小麦拌种要达到100%。各市县要加大检查抽查力度,确保全省秋播药剂拌种面积完成700万亩。三是抓好抗耐锈品种布局。要高度重视抗耐锈品种的推广,条锈病重发常发区要根据近年来大田小麦观摩结果、今年小麦品种抗锈性鉴定情况和田间实际表现,筛选确定抗耐锈病品种,做好多抗源品种布局,提高小麦的整体抗病水平。四是抓好监测及综合防治。要加强小麦条锈病秋苗期发病情况的监测,及时发布预测预报结果, 及早制定防治预案,抓好秋苗期的综合防治, 减轻秋苗发病程度,压低越冬菌源量,为明年防控奠定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