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体制,充分发挥农民自治作用,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3、因地制宜,节约资源。根据国家有关垃圾处理要求和农村特点,优先采取低成本回田复土、堆肥利用、能源转换等措施对农村生活垃圾加以综合利用,对不宜利用的,实施户分类、村收集,由镇(乡)就近运至本县(市)依据规划建设的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
(三)任务目标
2010年,做好全省20个试点县(市)试点工作,在所辖乡镇、村庄建设垃圾收集设施,配备垃圾中转和运输设备,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其他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和特点,参照该模式探讨开展垃圾处理工作。
2011-2012年,全省完成县(市)域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规划布点工作。50%以上的县(市)建成满足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需要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健全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倒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三、当前主要任务
(一)完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各地要以县(市)为单位,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和镇乡村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区域内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点等城乡一体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制定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方案,做到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资源统筹配置,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基本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
(二)分类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针对全省县域范围大、村庄分布散的现状,在县(市)基本建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标准,各县(市)依据县域内人口数量、生活垃圾产生量以及距县(市)垃圾处理场距离远近等实际情况,分类建设经济、实用、环保型的垃圾收集、中转、处理设施。距县(市)垃圾场超过20公里的镇乡,可依据规划合理选址建设第二、第三垃圾处理场;每个镇乡要建设一个以上垃圾中转站(场),每个村庄要因地制宜建设若干垃圾池。
(三)完善垃圾处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各县(市)要成立或明确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机构,将镇乡村的垃圾处理纳入城乡统一管理。镇乡要制定卫生保洁标准和垃圾处理制度,完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责任制和检查监督机制。镇乡要配备垃圾处理专职或兼职人员,定期将中转站的垃圾转运至垃圾处理场。村庄要配备清扫和清运人员,做到日清扫、日运输。做好动员宣传,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垃圾定点倾倒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