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
(苏发〔2009〕40号)
各市、区委和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市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和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要求,根据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把苏州建设成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抵御风险能力。现根据我市实际,提出2009~2012年实施意见,并对2015年作远景展望。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挑战更加严峻。我们应当化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把工业转型升级这项紧迫、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中,放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格局中,放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的大背景中,深刻认识,科学规划,扎实推进。
(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积极实施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医药及生物技术和智能电网产业四大跨越发展工程,主攻产业结构调整,主攻高新产业发展,主攻自主创新,重点支持一批优势产业向高端环节延伸,重点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创建一批知名品牌,重点打造一批地标型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由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提升,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开放包容、环保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主要目标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有效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法律规范、行政推动等手段,努力增强工业经济总体实力,提升发展水平。到2012年,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产业结构。工业投入四年累计超过50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入保持占比50%以上,并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6%,高端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54%,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产业水平: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3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0亿元,工业增加值接近6000亿元,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分别超过1800亿元和1200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80%以上。
3.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新认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研究技术中心)300家左右,其中国家级11家;年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3万件、授权量达到1.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000件以上、授权量达到1500件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5%;年企业主导参与制订或修定60项以上国家级标准,争取在制定国际标准方面有新的突破。
4.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95个、江苏名牌产品450个,江苏省出口名牌40个,中国驰名商标(行政认定)45件、江苏省著名商标400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
5.节能减排。到2012年,GDP能耗和主要污染源减排完成上级下达指标任务。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全市建立500个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企业,每年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到2015年,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远景是:
全部工业总产值约为35000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为30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12000亿元(其中新型平板显示产业3000亿),装备制造业5000亿,冶金、轻工、纺织均超3000亿,石化1800亿,新能源(风能、太阳能)1000亿,新材料2000亿,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8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800亿元。
建成超6000亿元的开发区2个(昆山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超4000亿的开发区2个(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超3000亿元的开发区2个(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常熟开发区),达到1500亿元的开发区一批。
形成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60家,超100亿元工业企业40家和出口超10亿美元的工业企业30家。
工业累计投入9000亿元,其中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为51%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高端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56%。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7%;新认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研究技术中心)420家;年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4万件、授权量达到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7000件以上、授权量达到2000件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过38%。
形成中国名牌产品120个、江苏名牌产品540个,中国驰名商标(行政认定)55件、江苏省著名商标450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2%。
GDP能耗和主要污染源减排完成上级下达指标任务。建立600个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企业,每年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超过150家。
二、重点任务
(四)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
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打造重点产业链高端环节为支撑,紧紧围绕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实施重点突破,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
1.主攻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技术。根据“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扶持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力争到2012年,在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技术、新能源、智能电网、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突破300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抓好150项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培育1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推进高技术优势产业实现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重大专用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核心部件或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2.促进制造业向高端环节延伸。围绕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引导企业的生产体系加快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延伸。一是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组织实施10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编制年度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加大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力度。二是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广先进适用工艺技术,提高工业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三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加大产品研发设计投入,积极培育品牌,拓宽销售网络,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销售总部。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及再融资。四是着力打造产业链优势。围绕我市六大主导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计划,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群,强化对龙头项目和产业链缺失环节的项目引进和招商引资,培育一批具有完整配套能力的产业链,到2012年重点产业链的优势企业达到400家以上。
3.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与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继续做好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设10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实施200项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加快国家创新型园区建设。到2012年,基本建成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苏州高新区科技城、昆山创新科技园3个科技创业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昆山、常熟、吴中等科技创新研发集聚区建设。全市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50家,孵化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中小企业达到4000家。
4.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每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超过100家;实施科技人才引进战略。每年引进一批高层次研发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组织实施5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培育5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达到400家,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建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80%以上,省级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
5.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工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人力资源为切入点,实施信息化技术改造,推进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到2012年,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95%,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6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其中30%以上的企业达到中高级信息化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