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1 常由局部化脓病灶(A组和β-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扩散而引起,多沿淋巴管和血管走行而播散。以充血、水肿而无细胞坏死和化脓为其特征。最常见的部位为皮肤和皮下组织,但亦可累及较深部位。
11.1.3.2 注射侧的上肢或颈部蜂窝组织炎症,局部红、肿、痛、热,常形似桔皮,但不像丹毒那样鲜明;边缘不甚明显,有时会有发生组织坏死和溃烂。
11.1.3.3 可伴有全身疲乏、食欲不振、头痛和发热等症状。
11.2 治疗
11.2.1 炎症初起时,应禁止热敷。有条件者可配合理疗。
11.2.2 局部可外涂百多邦、金霉素软膏或鱼石脂软膏,也可用中药或中药提取物(如欧莱凝胶),以减轻局部炎症的症状。
11.2.3 脓肿形成后,可用注射器反复抽脓;一般不切开引流,脓液稠厚时则应切开引流。脓肿切开或自行破溃后,可按普通换药处理。
11.2.4 脓液细菌培养,用抗生素经验治疗(开始时)与针对性治疗(根据药敏结果)。
11.2.5 全身抗感染治疗,可使用抗生素,同时可内服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痈功能的中药,外敷化毒膏等。
12 全身性化脓感染
12.1 临床表现
12.1.1 毒血症:高热、头痛、头晕、乏力、胃纳差、脉细小而快,可有黄疸、皮疹和贫血等症状。为细菌毒素引起,血培养阴性。
12.1.2 败血症:寒战、高热,一般稽留热在4O℃左右,多汗、全身无力、皮疹或皮下瘀点、黄疸、肝脾肿大、呕吐、腹泻、出血、贫血等症状。尿常规检查有蛋白、管型、红细胞或白细胞。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不清、谵妄甚至昏迷。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12.1.3 脓毒血症:和败血症大致相同,但寒战明显,体温呈弛张热,体内脏器和皮下组织可发生转移性脓肿。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12.2 治疗
12.2.1 应早期、足量先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一般可先选青霉素钠静滴,剂量应加倍。以后可根据情况更换抗生素。
12.2.2 早期彻底处理局部感染病灶,切开引流,保持通畅。
12.2.3 对症处理:退热、镇静、补液,维持内环境及代谢稳定和各器官系统功能;严重贫血者可酌情输血及其他支持疗法。
12.2.4 调整机体应激性,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在应用有效抗生素基础上,考虑少量激素治疗。
13 晕厥
13.1 临床表现
13.1.1 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性或小学生,婴幼儿较少见。
13.1.2 常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长时间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其特点是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
13.1.3 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有心慌、虚弱感,胃部不适伴轻度恶心、手足麻木等,一般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稍重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四肢厥冷。严重者面色更显苍白、瞳孔缩小、呼吸缓慢、收缩压降低、舒张压无变化或略低、脉搏缓慢、心动徐缓、肌肉松弛,并失去知觉。数10秒钟至数分钟即可意识清楚,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或有1~2天头晕无力。
13.1.4 晕厥易误诊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虽表现有头晕、眼花、恶心、无力、出冷汗,但血压明显下降、脉搏细微而快速。并有胸闷、心悸、喉头阻塞感、呼吸困难等呼吸道阻塞症状。过敏性休克早期意识清楚或仅表现迟钝,但稍后有水肿和皮疹发生(附件三表2)。
附件三表2 晕厥与过敏性休克
| 晕厥
| 过敏性休克
|
发病原因
| 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
| 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
临床各系统表现
| 皮 肤
| 苍白,出汗,冰冷,湿粘
| 潮红,发痒,皮疹,眼面浮肿
|
呼 吸
| 正常至深呼吸
| 因气道阻塞而发生有声的呼吸
|
心血管
| 心动过缓,一过性低血压
| 心动过速,低血压
|
胃肠道
| 恶心,呕吐
| 腹部疼痛性痉挛
|
神 经
| 头晕,可一过性意识丧失
| 意识丧失,平卧无应答
|
处理
| 静卧,保温,输氧
| 肾上腺素为首选急救药
|
13.2 治疗
13.2.1 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平卧,头部低,下肢抬高,同时松解衣扣,注意保暖。
13.2.2 轻者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给予喝热开水或热糖水,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13.2.3 经过上述处置后不见好转,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在3~5分钟仍不见好转者,应立即送附近医疗单位诊治。
14 癔症和群发性癔症
14.1 癔症
14.1.1 临床表现:见附件三表3。
附件三表3 癔症主要临床表现
反应类型
| 主要临床表现
|
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 头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肢冷、阵发性腹痛等
|
运动障碍
| 阵发性抽搐、下肢活动障碍,四肢强直等
|
感觉障碍
| 肢麻、肢痛、喉头异物感
|
视觉障碍
| 视觉模糊、一过性复视或一过性失明
|
精神障碍
| 翻滚、嚎叫、哭闹
|
其它
| 嗜睡(阵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