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 其他症状
(1)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哮鸣、喉头痉挛或水肿、声音嘶哑、鼻眼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发痒和结膜充血、流泪、眼痒;
(2)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3)神经系统:头晕、头痛、抽搐、意识丧失等。
3.2.2 治疗
3.2.2.1 轻症仅口服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西替利嗪等即可。口服苯海拉明,成人每次25~50mg,儿童每次0.5~1mg/kg ,每日2~3次。氯苯那敏(扑尔敏),成人每次4mg,儿童每次0.1~0.2mg/kg,每日2~3次。异丙嗪,成人每次12.5~25mg;儿童每次1mg/kg,每日2~3次。也可用阿司咪唑(息斯敏)或氯雷他定(开瑞特)治疗。
3.2.2.2 重症给予1:1000肾上腺素,剂量见“过敏性休克”,静脉输液急救,吸氧。也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成人每日100~200mg,儿童每日按5~10mg/kg溶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7~10天一疗程,以后改为口服泼尼松(强的松),成人每次10~20mg,儿童每天1~2mg/kg;儿童也可使用2.5~5mg加在10%葡萄糖液100~250ml中静脉滴注,7~10天后改为口服,同时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
3.2.2.3 必要时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于2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
3.2.2.4 出现以下情况应给予特殊处理:伴支气管痉挛应吸入或口服支气管扩张剂,喉水肿者立即喷入或雾化吸入1:1000肾上腺素,并可考虑皮质激素治疗,抽搐者尽快用适当药物镇静。
3.2.2.5 病情稍有好转立转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3.3 过敏性紫癜
3.3.1 临床表现
3.3.1.1 一般在接种某些疫苗1~7天在接种部位发生紫癜。
3.3.1.2 皮肤紫癜多对称性分布于双下肢,双膝关节以下为多,也可见于双上肢、臀部。呈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荨麻疹样丘疹,初起时可为淡红色,压之褪色,数小时即成为深紫色红斑中心点状出血或融成片状,稍凸出于皮肤,压之不褪色,少数病例可见出血性疱疹。紫癜分批出现,多于1~4周自然消退。部分病例于数日内,甚至数年内反复出现。有时可伴头面部、手足皮肤血管性水肿。
3.3.1.3 也可表现为腹部症状,关节及肾脏损害。腹部症状表现为腹痛、呕吐,甚至血便。腹痛也可出现于皮肤紫癜以前数日或数周。可有一过性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肘、腕关节。肾脏损害可有血尿,甚至水肿、高血压。少数病例呈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
3.1.1.4 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嗜酸粒细胞可增高。
3.3.2 治疗
3.3.2.1 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PP等改善血管脆性。
3.3.2.2 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剂量为每天1mg/kg,也可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每天4-8mg/kg。泼尼松用药一般4~6周,用药时间短易复发,病情稳定可逐步减量。
3.3.2.3 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联合应用:可用环磷酰胺和泼尼松或硫唑嘌呤和泼尼松联合应用。每天用量:环磷酰胺1.5mg/kg,泼尼松1.5~2mg/kg,硫唑嘌呤2~3mg/kg。
3.3.2.4 甲基泼尼松龙:对于重症紫癜肾炎宜早期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可使肾小球损伤恢复。儿童剂量每天5~30mg/kg(总量不超过1g),成人每天0.5~1g/kg,每日1次或每周3次,间日静点,3次为一疗程,一般2个疗程,若效果不佳,过1~2周可再用1~2个疗程。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冲击前停用泼尼松,冲击治疗后48小时重新用泼尼松。
3.4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1 临床表现
3.4.1.1 一般在疫苗接种后15~35天发生。
3.4.1.2 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也可见皮肤瘀点、瘀斑或青肿。
3.4.1.3 重者有消化道、泌尿道或颅内出血。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或失血性休克。
3.4.1.4 血小板减少多在50×109/L以下。
3.4.1.5 排除其它原因(先天性、自身免疫性、毒素、药物及感染性等)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2 治疗
3.4.2.1 适当限制活动,避免外伤。
3.4.2.2 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剂量为每天2mg/kg,也可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每天4~8mg/kg。泼尼松用药一般4~6周,用药时间短易复发,病情稳定可逐步减量。
3.4.2.3 严重出血者可用丙种球蛋白,每天400mg/kg,连用5天;或每天2g/kg,静滴1天。
3.4.2.4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3.4.2.5 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可以输注血小板。
3.5 阿瑟氏(Arthus)反应
3.5.1 临床表现
3.5.1.1 重复注射某种疫苗后在急性局部炎症消退后7-10天发生。
3.5.1.2 在注射局部发生急性小血管炎症为特征,其表现为局部组织变硬,并有明显红肿,轻者直径5.0cm以上,严重者扩展到整个上臂。一般持续时间可达月余,愈后不留痕迹。
3.5.1.3 严重者在注射部位有轻度坏死,深部组织变硬。
3.5.1.4 个别严重者局部组织、皮肤和肌肉发生坏死和溃烂。
3.5.2 治疗
3.5.2.1 反应范围较小,仅有红肿或硬块,一般不需处理,可以逐渐消退。
3.5.2.2 症状较重者可以予抗过敏药治疗。可用氢化可的松每天0.5~2mg/kg,分3次口服,局部用氢化可的松油膏。
3.5.2.3 若坏死,局部保持清洁,防止感染,促使坏死组织更新。
3.6 血管性水肿
3.6.1 临床表现
3.6.1.1 注射疫苗后不久或最迟于1~2天内发生。
3.6.1.2 注射局部的红肿范围逐浙扩大,皮肤光亮,不痛,仅有瘙痒、麻木、胀感。重者肿胀范围可以显著扩大至肘关节及整个上臂。
3.6.1.3 水肿在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出现的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症状和后果。发生在皮肤,表现为荨麻疹或水肿,发生在眼睑或眼结膜,则严重妨碍视觉;发生在视神经周围可导致视力减退或暂时性失明;发生在尿道可引起尿闭;发生在咽喉或气管可引起窒息;发生在肠壁、肠系膜可引起腹痛等症状。
3.6.1.4 如无其他症状,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或持久的损害,消退后不留痕迹。
3.6.2 治疗
3.6.2.1 用干净毛巾热敷。
3.6.2.2 抗过敏治疗,口服苯海拉明,成人25~50mg/次,每天2~3次;儿童每次1mg/kg,每天3~4次。很快痊愈,预后良好。
附件三表1 局部炎性反应与超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局部过敏反应)鉴别
| 局部炎性反应
| 血管性水肿
| 局部过敏反应
|
发生原因
| 疫苗中异种蛋白及毒性物质
| Ⅰ型超敏反应
| Ⅲ型超敏反应
|
反应发生
| 疫苗接种后6~24小时达高峰,48 小时后缓解
| 红肿可由注射部达前手臂
| 红肿浸润由注射部位为中心,直径大于10cm
|
局部表现
| 红肿热痛,痛觉明显
| 红、肿、热、痛觉不明显,而搔痒明显,皮肤紧而有光泽
| 浸润为主,消退缓慢
|
处置
| 局部热敷可加速缓解
| 服抗组胺类药效果显著
| 抗过敏性炎症药物如糖皮质类固醇药口服和外用
|
4 多发性神经炎
4.1 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