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业态更新。一是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建成一主五辅的六个商业中心。完善农村商贸网络,推进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两大骨干网络体系。培育10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商贸企业集团,确立我市皖中南商贸中心地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到2015年达到130亿元。二是利用本地工业资源和关闭矿山资源,结合生态恢复治理,适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重点建设矿山公园、发展铜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及农业旅游,开发“两山一湖一园”中转旅游和“沿江一线”都市旅游。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建成2个五星级宾馆酒店。三是加快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金融保险等领域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医疗、家政、维修、助残、餐饮、配送等多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建成铜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等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3)加快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科技(标准)+农户”的运作模式。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养和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一批成长型龙头企业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大户。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激发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鼓励整治复垦废弃矿区和尾砂库,因地制宜地进行养殖业、生态林、经果林等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重点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科技开发,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新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东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白荡湖风景区和鲇鱼山生态农业区建设,重点发展高科技示范农业,提升档次,完善功能。依托山丘生态保护区、洲圩绿色农业区两大农业产业区,积极发展为长三角城市提供服务的专业性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铜陵白姜、凤丹、无公害蔬菜、特色种、养殖业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新型农业培训,积极探索知识、技术和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办法,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市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加大农业的投入,引导农业快速发展,提升水平。
2.打造产业转型平台。主要是三大平台:一是技术人才支撑平台。充分发挥循环经济、铜产业两大产学研联盟的作用,重点依托铜陵有色、铜化集团建设铜加工业、精细化工业两大工程研究中心,每年引进200人以上高级技术人才,获得国家专利达到200项以上。二是产业园区平台。在现有四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个承接产业转移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园区,总体规划12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60平方公里。三是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平台。重点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在铜共建研发平台,力争在铜产业、新型产业发展的高端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设立铜陵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支持和引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来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中科大创业园等科技孵化器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