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优化项目用海审批流程。由省级受理的用海项目,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6个工作日内出具预审意见。对申请项目用海提交的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经初审无重大修改意见的,在3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审。项目用海审核过程中的征求意见环节,由公示之后调整至正式受理之前。海域使用补偿协议可以在报请政府审批之前提交。
三、综合整治,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七)有效监控陆源污染。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与评价,重点抓好泉州湾、罗源湾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试点示范工作。积极与环保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平台,加强监测结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跨辖区、跨部门的污染监视监测和反应协调机制。
(八)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每年实施8-10个近岸海域重点区域海洋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逐步形成海岸带环境综合整治新模式。每年选划建立5-10个典型无居民海岛特别保护区,开展人工增殖放流5亿尾(粒),投放1000空立方礁体,种植3000亩以上红树林,进一步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四、立足转变,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九)加快构建水产苗种体系。在大干150天中,加快霞浦国家级大黄鱼良种场和遗传育种中心、清流、连江、秀屿等12个国家级和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及重点苗种繁育场建设,提升优良苗种的供应能力。
(十)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抓好重点渔业县水产品质量监测站建设,每个新建站投入15万元,扶持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开展鲍鱼、大黄鱼等主要养殖品种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水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运行机制。
(十一)大力发展水产精深加工。每年扶持不少于20个省海洋与渔业重点项目建设,利用我省大宗低值的鱼类、藻类、甲壳类等水产品及加工废弃物,开发海洋药物、功能食品、保健品、海洋生物新材料及其他高附加值精细化产品。鼓励加工企业自创品牌,以贷款贴息等形式,扶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培育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水产加工企业。
(十二)加快提高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每年扶持不少于20个建立渔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补助10万元。以合作社为桥梁,实施“渔民+合作社+公司”模式,建立水产加工企业生产原料标准化养殖基地。以合作社为载体,每年实施5个“五新”推广项目和6个科技入户示范县,提升渔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