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意义
我省目前栽培的苹果园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集中发展起来的,主要采用的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此种栽培模式在当时的生产和市场条件下,对推动我省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满足市场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该模式自身的缺陷加之生产中对其关键技术应用不到位,导致进入盛果期以后的果园严重郁闭、光照恶化、病虫害发生加重、果实品质下降、果园作业难度加大、生产成本增加。为适应现代苹果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原有的栽培模式进行改革。
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是以应用矮化砧大苗建园、宽行密株、设立支架、行间生草、纺锤形整枝等为主要特点的新型栽培模式,与传统的乔化密植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树冠紧凑、管理方便、节省劳力、结果早、产量高、见效快、通风透光、果实品质好、易于实现标准化生产等特点,是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栽培模式,目前我省已有成熟的配套栽培技术和成功的生产经验。在全省示范推广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对于促进我省苹果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主要技术内容
(一)大苗建园,设立支架。应用2~3年生以上的矮砧良种配套的无病毒苗木建园,要求苗木高度1.3m以上,品种嫁接口以上5cm处直径达到1.0cm以上;顺行向每10米左右立一个3.0m~3.5m米高的水泥柱,分别在1m、2m和3m处各拉一道12号钢丝,同时在每株树旁立一个竹竿做立柱,扶持中干。
(二)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栽植前通过开沟深翻、增施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开沟深度在60cm左右,开沟宽度不窄于1m。通过改良,使根系集中分布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以上。
(三)宽行密株,起垄栽培。栽植株行距2m~3m×4m~5m;以确定好的树行为中心线起垄,垄宽不小于1m,垄高30cm左右。
(四)行间生草,树盘覆盖。在果园的行间进行人工种草,也可选择利用果园的自然生草。自然生草需要对恶性杂草进行拔除,人工生草可选用三叶草、紫花苜蓿、黑麦草等。在草生长到30cm~40cm时留10cm左右进行刈割,覆盖树盘。
(五)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推广应用叶面营养分析与测土相结合的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同时,有条件的果园大力推广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六)纺锤形整枝,营造合理群体结构。采取纺锤形整枝,保持中干的直立,整形完成以后树高3.0m~4.0m,干高0.6m~1.0m,中心干上螺旋形着生15~20个骨干枝,骨干枝基部粗度不超过其着生处中央领导干粗度的1/4;简化修剪,减少结果枝级次,冬季修剪以后亩枝量控制在6万~8万条。
三、实施地点、规模及任务
(一)实施地点。在沂源、招远、蓬莱、栖霞、文登、沂水等6个县(市)实施。
(二)实施规模。招远、栖霞、沂水各发展300亩,带动发展1000亩;沂源、蓬莱、文登各发展200亩,带动发展800亩;项目实施总面积1500亩,带动发展5400亩。
(三)任务目标。新建果园第4年平均亩产量达到1000公斤以上,5年后进入丰产期,产量达到2000公斤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其中高档果率达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