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主要包括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利用好课程资源的策略等。
4.新旧课程对比研究。主要包括新旧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异同等。
5.教学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如何通过优化教学管理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如何组织好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在实行学分制、走班制情况下,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等。
6.考试与评价研究。主要包括如何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落实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避免考试的副作用等。
7.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主要包括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挑战,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等。
(二)教学研究的方式。
1.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大家智慧,解决教学设计中的难题。
2.说听评课。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公开课(竞赛课、展示课、研究课等),是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更要提倡学校内部老师之间相互听常态课,相互借鉴,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论坛。通过教学论坛会议,可以比较集中地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和网络,发表教学叙事、课后反思、教学案例、研究论文等,可以提高教学研究的理论水平。
4.课题研究。将那些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加以解决。
六、教学研究机制的建立
普通高中教学研究工作,是涉及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学校和教师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教科研机构与学校之间合作研究的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高等师范院校、各级教研机构和学校的教研资源,形成教学研究的合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高等师范院校和教研机构,要将研究重心下移,多研究高中课改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充分发挥教研指导作用;各普通高中要发掘自身的教学实践资源,主动联系高校和教研机构,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建立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各普通高中要以样本校为核心,密切协作,组建区域交流合作的研究群体,及时发现和推广课改中的成功经验,共同破解高中课改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