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提升农产品品牌。开展自主创新,加强品牌培育,力争经过一至两年努力,我市有更多农产品进入“湖北十大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行列。整合资源、品牌、龙头,争取在大米、麦面、茶叶等品牌建设上取得突破。抓紧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扩大农产品和食品例行监测范围。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力争全市新增“三品”标识3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500万亩。
5、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要积极培育发展1家省级以上农产品标准化市场。积极培育多种流通主体,支持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推介活动,组织农产品展销暨超市对接活动,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各级各类农业会展。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二、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
6、稳定粮食生产。认真落实粮食补贴、良种补贴、种粮大县奖励等惠农政策,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通过改善灌溉条件、开展高产攻关及开发冬闲田、撂荒地等措施,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全市优质小麦稳定在400万亩左右,优质稻发展到200万亩以上,力争两年内新增1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围绕龙头建基地,优化品种结构,扩大板块规模,促进龙头和基地对接,满足企业加工原料需求,提高优势产业效益。
7、扩大油料块板。按照国发[2008]36号文件要求,从战略高度重视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统筹粮油生产,在避免与粮食争地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油菜种植面积。用足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油料大县奖励等政策,组织群众在荒坡地发展油茶、核桃、油桐等木本油料,挖掘花生、向日葵等油料生产潜力,全市优质油菜达到100万亩以上,优质花生达到120万亩,芝麻面积保持在20万亩左右。加强食用植物油应急网络建设,保证供需平衡。强化对各类农产品市场的监管,维护正常经营秩序。
8、提升畜牧水产业。大力推进畜牧业“三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加快标准化小区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42%。引进和推广名特优水产新品种,重点抓好“一冷一热”和“一鱼二虾”,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方式,着力发展水产品加工,鼓励、支持休闲渔业发展,力争水产品产量达到22万吨。市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养殖小区建设、良种繁育和畜牧大县、水产大镇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