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江汉运河渠道线进口在荆州市李埠镇龙洲垸的机遇,积极开展龙洲综合港区建设,在港区内建设连接公路、水路、铁路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武汉为中心,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三网融合”,建成各地区、各种类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骨干传输网,建立和完善湖北长江经济带信息系统基础框架。加强沿江城镇基础数据资料库建设,并与“数字长江”有机衔接,为社会提供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服务。同时,抓好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建设。
建设互联互通、覆盖城乡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和协同共享的统一门户网站,促进电子政务网络的纵向和横向间的互联互通。发挥电子政务的先导作用,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和现代物流等体系,提升电子商务应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最便捷的信息技术支撑与服务。发展社区信息服务,最终全面实现政务、商务和社会服务全面信息化。
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沿江“数字城市”,推动数字湖北建设。逐步建设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对接的信息化平台。
第四章现代产业密集带建设
以充分利用长江水资源为核心,以武汉为龙头,以沿江重点城市为支点,以长江干流为发展主轴,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沿江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形成现代产业密集带,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一、加快发展沿江先进制造业
以大耗水、大运量的冶金、化工两大基础原材料工业和汽车、船舶、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建材、纺织服装、火电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制造业生产规模化、产业高端化、管理现代化,全面提升湖北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能力。
(一)发挥水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级冶金、化工工业基地
进一步加强鄂东冶金工业走廊建设。促进武钢、鄂钢、新冶钢三大钢铁企业技术创新和错位发展。支持武钢做大做强,建成国际一流钢铁企业、全球最大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汽车板材生产基地。支持新冶钢做专做精,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钢、无缝钢管、新型铸管生产基地。支持大冶有色冶炼系统改造项目和中铝大冶铜板带高精度铜板带加工项目建设,扩大铜板带加工产能,延伸铜箔深加工。并扶持与冶金产业相关的桥梁及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支持大桥局为龙头的桥梁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阳逻、团风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园建设。
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延伸产业链,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并在沿江城市布局延伸加工。以宜化、兴发、沙隆达、葛化、楚源化工、祥云化工等企业为龙头,促进硅化工、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产业集群发展。
(二)发挥水运和科技优势,振兴汽车、船舶及装备制造业
发挥水运和科技优势,努力打造汽车、船舶与装备制造的自主品牌,实现从“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的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力。
支持汽车重点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主品牌,积极推进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神龙二厂、东风本田扩产等项目建设,并抓紧谋划一批与之配套的产业链项目。广泛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安全、廉价、环保、实用、高效的轿车,加快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用轿车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把武汉、荆州和黄石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积极扶持沿江船舶工业聚集区的发展,依托武汉、宜昌及黄石、鄂州、黄冈、荆州、咸宁等地产业基础,发展沿江船舶工业走廊。通过整合船舶设计制造资源,重点发展特种船舶、船用辅机及配套部件,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为全国中小型特种船舶设计制造、船舶配套和船舶出口产品制造基地。
依托武锅、长动、武重、中国南车、凯迪电力、江汉石油四机厂、长江高科、长江科技、力帝、黄石三环锻压、山力科技、鄂重、宜昌江重机械、三峡涂镀板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成套设备、环保设备和石油机械制造等产业和产业集群,将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器设备、数控机床、铁路运输设备、环保设备、冶金装备、激光装备的制造基地,将荆州建成国内领先的石油钻井装备制造基地,将宜昌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工机械基地、全国最大的插齿机基地、全国重要的环保设备基地。专栏1湖北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1冶金产业3个:以武汉的武钢、鄂州的鄂钢、黄石的新冶钢为龙头产业集群;
2石化产业3个:武汉的石油化工、宜昌的磷化工和荆州的精细化工优势产业集群;
3汽车产业3个: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车生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以荆州、黄石等地零部件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4船舶产业2个:以武昌船厂、青山船厂为龙头鄂东船舶产业集群;以宜昌船厂、710所、宜昌船舶柴油机厂为龙头的宜昌船舶产业集群;
5装备制造产业3个:以武重、长动、武锅等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江汉石油四机厂等为龙头的石油钻井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及宜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三)积极开展建材、纺织服装、火电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因地制宜发展建材、纺织服装等有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建材行业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和绿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玻璃及高档陶瓷,积极开发绿色建材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换代。稳步发展火电,搞好宜都东阳光自备电站(2×30万千万)、鄂州电厂二期(2×60万千万)、黄石大代小(2×30万千万)、蒲圻二期(2×100万千万)的建设,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改造提高沿江纺织服装产业,提升企业设计研发能力,进一步壮大棉纺和服装两大主体行业,支持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大冶纺织工业园突破印染瓶颈,加快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突破性发展沿江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湖北作为科教大省的优势,抓住东湖高新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大力发展光电子和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高技术产业战略高地。
(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产业
以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优势产品,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设备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光纤到户、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数字内容产品和光显示、光存储、数码相机、汽车电子、金融电子、集成电路、软件等产品,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
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鄂州国家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为依托,联合黄石、黄冈、宜昌、荆州等地医药企业,打造湖北沿江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群。整合域内科教、产业资源,加强研发,大力推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打造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链。
(二)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与环保产业
依托武汉科教资源优势,以光伏、风电、生物质能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扶持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发展;在武汉打造核动力运行技术研发和服务基地,积极推进咸宁核电站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氢能等其他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技术咨询服务业。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钢铁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七大领域。加快信息、生物、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大工程急需关键新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加快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环保产业重点构建包含环保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设备制造、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的环保产业链。大力支持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咸宁长江产业园发展;打造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和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以黄石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铜冶炼废弃物再生利用加工基地,支持黄金山工业园建设低碳工业园;支持宜昌市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支持黄冈开展旧轮胎与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支持荆门格林美公司在汉南区设立废旧电池回收加工基地,为全国作出探索,积累经验。专栏2湖北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重点产业集群1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国光谷为核心的光电子产业集群;
2生物医药产业: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鄂州国家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产业集群;
3新能源产业:以咸宁核电、黄石太阳能、荆州咸宁武汉生物质能等为依托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4新材料产业:以黄石、武汉硚口、宜昌高新、荆州公安、鄂州葛店等5个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5新兴环保产业:以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鄂州、黄石、黄冈废钢铁和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宜昌环保产业园、咸宁长江产业园、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等为依托的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