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形成湖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打造良好平台。
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按照“强化一通道、打造五枢纽、建设一系统”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一)强化一通道——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通道
立足于长江港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干线,以建设沿江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大港口、公路、铁路站场和机场的联合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和完善多式联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促进长江水道与纵向、横向出省快速通道相连接,最大限度地发挥长江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益。
一是积极推进航道建设。认真实施《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抢抓国家整治长江干线航道机遇,对长江湖北段进行全面治理,使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尺度和通过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同时,加大对汉江、江汉运河、清江、三峡库区,以及连江大型湖泊航道建设,重点推进“长江—江汉运河—汉江”高等级航道网,形成干支通畅、江海直达的内河水运体系,建立具有湖北优势的集装箱、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专业化船舶运输体系。加强沿江支流航道开发,提高通航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港口建设。建设一批对能源、钢铁、石化工业和外贸物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和具有江海联运、铁水中转、水水中转功能的重点港口,促进沿江产业带的发展。全面推进武汉新港建设,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黄石、宜昌、荆州等3个主要港口和巴东、嘉鱼、鄂州、黄州、武穴等5个重要港口的建设,促进带内港口资源整合;加强港口集疏运大通道建设,重点构建武汉新港多层次的集疏运网络系统,形成港口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设施齐全、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信息畅通、集疏运能力强的新格局。到2015年,力争湖北长江经济带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2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50万标箱;到2020年,带内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
三是加快公路网建设。建成上海至成都(湖北段)和湖北江南高速公路,形成连通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高等级公路骨架,实现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到东部沿海地区当日到达。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环线、武汉左岭至鄂州花湖,鄂州至黄冈等高速公路。依托大庆至广州、北京至港澳、随州至岳阳、二连浩特至广州和保康至宜昌等纵向高速公路,形成湖北长江经济带向南北辐射的主要载体。到2020年,带内公路网达到76万公里,高速公路网覆射带内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并实现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的合理成网。
四是努力推进铁路网建设。继续推进石家庄至武汉客运专线、武汉至九江客运专线、武汉至宜昌铁路、宜昌至万州铁路建设,加快京广客运专线和沪汉蓉快速通道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新建荆州—岳阳铁路、运城—三门峡—十堰—宜昌—湖南石门铁路(西煤东运通道)、鄂州至黄州的京九、武九联络线,构筑进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十”字快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沿江铁路网及枢纽布局。在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建设城际客运系统,形成以武汉为核心,沿城镇发展轴线从武汉至鄂州、黄冈、黄石、咸宁等地的放射状骨干城际网,并逐步扩展到荆州、宜昌和黄梅、赤壁等地。完善湖北长江经济带铁路网结构,提高铁路技术等级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
五是推动航空港建设。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到2020年,武汉天河机场达到年旅客吞吐量42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4万吨、年客机起降404万架次,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大型枢纽机场之一、邮政航空枢纽之一和国内低成本航空中心。继续推进宜昌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中型国际机场,到2020年达到满足旅客24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14万吨/年、高峰20架次/小时的规模水平。同时,搞好沙市机场的建设。
六是大力开展过江通道建设。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为重点,建设荆岳长江公路大桥、荆岳长江公铁两用大桥、赤壁长江公路大桥、石首长江公路大桥、嘉鱼长江公路大桥。同时,搞好黄冈长江公铁两用大桥、武穴长江公路大桥、棋盘州长江公路大桥、香溪长江公路大桥建设,规划建设黄冈——鄂州第二长江公路大桥、枝江长江公路大桥、宜都长江公路大桥、葛洲坝长江公路大桥。通过增加过江通道密度,将两岸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增强对腹地的经济辐射能力。
(二)打造五枢纽——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
促进不同交通方式的合理衔接,形成“一主四辅”五个综合交通枢纽。
一是将武汉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武汉是国家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试点的八个枢纽之一,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客货中转中心。依托港口、公路站场、铁路站场、航空港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构成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辐射最广的综合枢纽,承担多种交通方式的客货中转联运和信息服务。
二是将黄石、鄂州、黄冈建成组合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黄石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全国内河主要港口,重点依托黄石主要港口和黄冈、鄂州重要港口以及区域其他公路、铁路站场,形成一体化的交通枢纽,主要承担鄂东地区客货中转联运。
三是将宜昌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宜昌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全国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是国家内河主要港口。主要承担重庆、四川向东方向的客货中转联运,在公水、铁水客货中转联运上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将荆州建成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荆州市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荆州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重点依托荆州主要港口,布局建设铁水公空联运的客货枢纽,主要承担两湖平原货物中转联运,并为全国分流“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压力。
五是将咸宁建成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重点依托公路、铁路站场,构建咸(宁)赤(壁)嘉(鱼)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客货流中转中心,主要承担咸宁地区和湖南部分地区的客货中转联运。
(三)建设一系统——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支持保障系统
构建统一的长江航运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数字长江”。基本实现水运政务及运输服务信息化,形成完善的市场监管和服务体系,保障水上运输安全,维护水运市场环境。长江航运湖北段信息化框架趋于完善,“数字航道”全面建成并发挥较好作用,长江航运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建立与全国联网的公路运输信息系统、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连通长江流域上下游骨干港口的货运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装备设施,对已有设施的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不同交通方式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对接,并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信息共享的交通信息网络。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以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为重点,搞好堤防建设。对荆江大堤的堤身、堤基、防浪墙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堤段进行整治险情。搞好武汉、鄂州、黄石、咸宁、黄冈长江干堤及连江支堤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汉江中下游堤防、荆南四河堤防以及汉北河、府环河、沮漳河等中小河流堤防建设。
加快洪湖、荆江等分蓄洪区工程的达标建设。重点推进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蓄洪工程和荆江地区蓄滞洪区躲水楼、转移设施设备建设。支持分蓄洪区发展涉水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制定和完善分蓄洪区补偿政策,提高分蓄洪区经济发展水平。
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加强防洪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救灾能力,确保2010年底全面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到2015年基本实现病险水库销号。
继续完善国家重点防洪城市武汉、黄石、荆州和省内重点防洪城市黄冈、宜昌、鄂州防洪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实施重点县城防洪工程。到2020年,武汉市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其他城市市区和县城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
继续抓紧实施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启动实施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作,重点提升洞庭湖区(湖北省部分)、江汉平原排涝能力。
(二)加快城乡水源地工程建设
武汉市做好长江沌口水厂水源地、汉江白鹤嘴水厂水源地等工程建设,并着手开辟战略备用水源地。荆州市做好松西河余家渡、长江监利三矶头、长江洪湖烈士陵园等水源地改扩建工程。宜昌市规划建设好南木溪水库供水工程、窑湾乡水厂、东猇供水工程。鄂州市重点规划建设长江泥矶自来水厂,并与武汉市共同建设好梁子湖战略备用水源地工程。黄石市、咸宁市重点建设王英水库水源地工程,咸宁市还要抓好南川水库备用水源地工程建设。巴东县建好龙王口蓄水工程。进一步扩大沿江大中城市的供水规模,新建一批乡镇水厂,稳步提高城镇饮水安全保证率。
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加强直接关系农民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村村通安全饮用水。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推进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田3000万亩,为全省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亿斤提供支撑。
(四)积极推进引江济汉工程建设
加快实施引江济汉工程,有效缓解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95亿立方米对汉江下游的影响,解决东荆河的灌溉水源问题。利用引江济汉引水干渠,实施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沟通长江、汉江航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