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升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加快深圳绿道网建设。建设涵盖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深圳绿道网络体系,其中区域绿道约300公里,城市绿道约500公里,社区绿道约1200公里。将绿道网建设与绿地绿廊、绿色出行、体育休闲、生态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优化提升全市人居环境。以绿道网理念引导城市道路系统、绿地系统、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抓紧全面开展绿道网建设,确保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年基本建设,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目标。2010年底前完成区域绿道70%的建设任务,建成3个城际交界面和4条区域绿道示范段,启动深圳湾海滨休闲带等一批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建设。2011年8月前全部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高标准完成大运公园-仙湖植物园示范段,启动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与区域绿道的衔接互通工程。2012年底前区域绿道成熟完善,运营机制完善。(责任单位:市人居环境委)
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加快构建“四带六廊”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开展生态评估,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推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建设,加大生物入侵防控与管理力度,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单位:市人居环境委)
增加城市绿量。积极推进生态风景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以及重要功能区的生态恢复重建,增加城市绿量。科学布局绿地,城市公园实现全部免费开放。继续推进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市政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完善公园体系,打造“公园之城”。每年新增10个以上社区公园,到2012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实现居民出门500米之内有一个公共绿地活动空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39.5%。(责任单位:市城管局)
(五)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加大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实施一级水源保护区封闭管理,水源涵养林建设。大力开展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逐步整合、兼并小水厂,实现供水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强供水水质监测,到2012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9%以上,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9%以上。(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提高教育水平。加快推进学前教育规范化发展,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教育水平。加快推进普高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品牌化,全面提高职校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以原特区外地区为主要配置重点的重大卫生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加强社康中心的内涵建设,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进深港、深莞惠医疗卫生合作,争创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锋城市。到2012年,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2.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公立医院的每诊疗和住院人次费用控制在全省公立医院的平均水平之下,市民看病就医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责任单位:市卫生人口计生委)
构建绿色便捷交通体系。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路网建设以提高整体效率和通行能力为重点,提高主次干道路网密度,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特区内外一体化的进程。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完善接驳换乘系统,提高公交出行率。提高使用环保能源的公交工具比例,加强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淘汰尾气排放不达标的公交工具,推广混合动力公交车。完善人行道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体现人性化交通方式。到2012年,机动化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50%,示范推广各类新能源公交车4000辆。加强车辆停放,改造增设公共停车场,建设路外生态式停车场。(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夯实城市文化底蕴。加强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深入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策划好周末系列和流动系列文化活动,着力提高活动质量和群众参与度。大力开展文化精品生产,继续办好我市品牌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提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图书馆之城”建设,2010年完成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100台布点工作,到2012年全市140台自助图书馆纳入全市统一服务平台,实现自助图书馆与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之间服务一体化。加快文化场馆和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到2012年,每个街道至少有一个省一级以上文化站。(责任单位:市文体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