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认真开展纳税服务评价考核。采用现场评价、定期评价等方式,开展纳税服务质量的外部评价。重视并利用好省局开展的第三方调查成果,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纳税服务。严格纳税服务内部考核。改进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及时处理纳税人意见和投诉。
18、进一步规范税收检查。增强检查计划性。根据各地征管实际,统筹安排各项税收检查,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和检查方案,并事先告知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减少检查次数。除群众举报、上级交办、专项检查和协查案件外,对示范区内初创企业,自办理地方税务登记之日起两年内不进行税收检查,其它企业税收检查一年内不超过一次。对企业入驻示范区前的税收检查结果,原则上应予认可,不得重复检查。限制检查时间。对企业规模较小并且问题简单的案件,实地检查时间应控制在5个工作日内;对企业规模较大或案情复杂的案件,实地检查时间应控制在15个工作日内。如需延长,检查人员应说明原因及拟延长的时限,并报所属市、县地税局主要负责人批准。
19、全面实施“阳光稽查”。查前告知纳税人权利义务,允许纳税人先行自查,对自查主动缴纳税款的企业可免予行政处罚。查中认真反馈,告知纳税人检查情况,维护好纳税人的陈述申辩等权利。查后认真回访,征询纳税人的建议和要求。鼓励调帐检查。对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企业,应委派具有电子查账技能的检查人员,实行电子软件查账,提高检查时效。
四、突出“信息管税”,大力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20、创新税源管理模式。在坚持各基层分局守土尽责的同时,根据各地税源管理实际,突破现有的税收管理员属地管理、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对重点税源采取以“管户为主”,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对一般税源采取“管事为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按照流程分工、环节分工、事项分工等,实施精细化管理。根据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特别注重研究加强跨区域经营纳税人的税收征管。
21、建立健全“四位一体”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互动工作制度。通过税收分析为纳税评估确定疑点、指明方向;通过纳税评估引导纳税人遵从税法,为税务稽查提供稽查案源;通过税务稽查查处案件,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并向管理环节反馈查处结果;对分析、评估、稽查反映的问题汇总归纳,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日常税源监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