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蓝莓品牌建设理论研究项目。重点进行蓝莓品牌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3.推进措施。
一是加强品牌宣传,炒热叫响品牌。以寒地有机食品为主题,对蓝莓产品精心进行策划、包装和推介。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平台,通过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有计划、有目标、有选择地开展野生蓝莓产品项目宣传推介活动,叫响黑龙江有机野生蓝莓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省农委牵头,省广电局配合,各相关市地县推进落实。
二是加强质量认证,统一产品标识。对蓝莓生产企业进行质量认证,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对符合质量认证标准的蓝莓加工企业的产品,统一使用“中国北极蓝莓”、“伊春蓝莓”地理保护标志,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把“中国北极蓝莓”、“伊春蓝莓”品牌做大做强。由省质监局、农委牵头,各相关市地县推进落实。
三是加强品牌管理,打造诚信品牌。对国际、国内蓝莓知名品牌实施延伸管理、推广管理、质量管理、危机管理、标准化管理,精心打造中国寒地有机食品品牌、诚信品牌,提高蓝莓产业品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省工商局、农委、质监局牵头,省森工总局、林业厅、大兴安岭林业集团配合,各相关市地县推进落实。
四是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实施,全面提升蓝莓生产加工企业的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扩大蓝莓商品的市场知名度,维护其良好信誉,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由省工商局牵头,各相关市地县推进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政府推动、整合资源、分级负责”的原则,成立全省蓝莓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施专题推进。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协调农业、林业、水利、科技、财政、旅游、国土资源、金融等部门和相关市地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建立蓝莓产业专家顾问组,围绕市场定位、品牌建设、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蓝莓产业的战略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咨询和建议。各相关市县和部门要把发展蓝莓产业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分解任务目标,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推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政府投入一部分、金融部门贷款一部分、招商引资一部分、企业和果农自筹一部分的办法,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设立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投向科研、培训、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建设等方面。将农业开发、土地整理、农业产业化、产业发展、科技研发、项目前期、种子工程、林业生态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统筹安排,集中向蓝莓产业倾斜,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带作用。建立政企、政银合作机制,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政策、环境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参与蓝莓产业开发,提升整体加工层次和水平。
(三)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要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政策,争取国家生态补偿基金,争取特色产业扶持基金的倾斜支持。以西部大开发对我省大兴安岭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给予支持为契机,抓住国家下一个十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贯彻落实2010年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性投资力度、信贷资金投入力度。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要求,力争国家在野生蓝莓资源保护上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切实保护好世界稀缺珍贵的野生蓝莓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利用,使蓝莓产业成为我省的区域支柱产业。
(四)强化质量监管。把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提升蓝莓产业层次、实现蓝莓产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国家蓝莓产品质量检验鉴定研究中心)等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开发、质量保障有机联系的产学研紧密合作体系。建立分级技术培训制度,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种植户经营管理水平。加快种苗基地建设步伐,集中优势力量,重点选育产量高、质量好、适于黑龙江栽培的蓝莓种苗,保证人工栽培原料需要。严格实行蓝莓种苗准入制,严把种苗质量关。围绕蓝莓栽培、田间管理、采收、储藏、加工等全过程,加强蓝莓标准化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制定野生蓝莓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鲜食果品、速冻果、冰酒加工专用原料等各种果实质量标准,制定果酒(含冰酒)、饮料、花色苷等产品质量标准,实现生产、加工标准化。同时,发挥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的作用,实行严格监控产品质量和监测产品加工过程中特征成分的影响,确保蓝莓产品质量符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