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全市各类学校844所,在校学生48.98万人,专任教师总数2.45万人。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教科书,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2.52万名寄宿制贫困生得到生活补助。全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5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2.34%,本科上线7990人,上线率达39.9%。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活跃。截止2009年,全市有文化馆7个,文化站12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4个,文物保护区275个,剧场、影剧院4个。年末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94.5千册。全市体育场馆4个,全年举办运动会149次。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55个,床位数8681张,医院技术人员9148人,其中执业医师3353人,注册护士2515人,门诊人次803.11万人次,实际占用总床日数253.19万床日,病床使用率82.19%。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6.5%。
广电事业平稳发展。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28万公里,年末全市广播电视台6座,卫星收转站11座。全年公共广播节目、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分别为2.15万小时、3.77万小时。全市有线电视总用户达40.58万户,入户率达36.15%。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9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14家,其中财险公司8家,寿险公司6家。全年保费总收入18.41亿元,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3.48亿元。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2009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2.14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61.22万人。积极落实市内困难企业“五缓四降三补”帮扶政策,全年全市为困难企业减轻保险费负担1348.97万元,缓缴保险费1339.81万元,补贴资金134.64万元。全年全市城乡医疗救助8.21万人次,城乡低保保障236.34万人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14万人,集中供养率80.5%。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3%和100%。全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63564吨,氨氮排放量5206吨。城区空气质量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9.3%,功能区噪声全面达标。境内岷江流域出境断面达标率100%,青衣江、球溪河流域水质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优于Ⅲ类。
(三)地域科技能力分析。
科技进步工作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作出了若干推进科技进步的意见、决定,确立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实行了党政领导及市级部门负责人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不断增强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领导。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连续几年通过了“全国城市科技进步考核”。
科技创新资源具有一定优势。近年来,眉山市工业发展迅猛,全市“铝、硅、化工、芒硝、机械、建材、食品加工、木竹加工”8大优势产业共有466家企业。现有企业研发机构29家,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15家、市级1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解决本区域优势产业共性技术难题,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引导产学研科技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科技进步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眉山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时期全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措施,落实了科技进步奖励政策,有力地激励了全市科技创新。“十一五”期间,全市已有1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有75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7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8项。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